還有一些父母隨意羞辱和責罵孩子,卻美其名曰“激將法”。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遠遠無法理解父母這種用心頗深的“激將法”。如果這種方法真的有效了,孩子不會認為是父母“激將法”的作用,而會更加怨恨父母的尖酸刻薄,從而使得親子關係日漸疏遠,這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
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隨意羞辱與責罵孩子,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隻會造就人格扭曲的少年和青年,因此,父母必須拋棄這種非常粗魯和不當的教育方式。
“愛之深,責之切”,當麵臨孩子的不良表現時,父母都難掩失望之情,因此容易情緒失控。而情緒失控會使人做出錯誤的行為,因此,麵臨孩子不良表現時,父母一定要冷靜。
例如,孩子闖禍了,父母十分氣憤,此時可以借口離開,等自己情緒冷靜下來後再與孩子談論這件事情。父母一定不要在氣頭上教育孩子,這樣難免會說出羞辱刻薄的話語,既傷害了孩子,又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有些時候,父母沒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或者無意說出羞辱和責罵孩子的話後,一定要及時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以減少和消除由此帶來的不良後果。
海燕是家中的獨生女,聰明漂亮,令人疼愛。但是,父母突然發現,剛上初二的海燕居然談起了戀愛,這讓平時冷靜的爸爸惱羞成怒。被父母一番言詞激烈的羞辱之後,海燕離家出走了。
爸爸冷靜下來後,意識到自己有些過激,說的話傷害了孩子。他立即主動地聯係海燕的老師和同學。找到孩子後,爸爸真誠地向女兒道歉,請求她不要計較爸爸那些“難聽”話。剛開始,海燕根本不理睬爸爸,但爸爸的誠意最後打動了她,海燕終於主動與爸爸和好,並且與那個男孩分手了。
當父母的言語過於激烈,說了羞辱孩子、傷害孩子人格的話後,一定不要裝作若無其事,因為孩子心裏的傷口會一直在流血,需要療傷和治愈,因此父母應該主動找到孩子,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才能讓事情有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
被父母羞辱後,孩子會覺得十分受傷和無助,但是許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從而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行為,難以糾正錯誤的家教方式。
曼妮數學成績不太好,為了得到表揚,她與同桌簽訂了“考試互助協議”。
後來事情敗露,曼妮的媽媽當時就責罵她:“你真是不爭氣啊,做這麼丟人的事情!我都替你感到丟人。”曼妮的淚水奪眶而出,從此拒絕與父母說話。
晚上,曼妮的媽媽坐在書桌前,閉著眼睛設想著自己是曼妮,意識到自己的話多麼傷害女兒的自尊心。她流淚了,既為自己說出的那些話而懊悔,也為女兒感到心疼。她真誠地向女兒道了歉。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說過羞辱孩子的話了。
業餘時間裏,父母可以靜靜地坐在書房或者在公園某個安靜的角落裏,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孩子,受到父母的責備與辱罵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體會,從而意識到自己錯誤的行為,及時地改正過來。
有些父母故意運用“羞辱”等方法來激怒孩子,而促使孩子奮發圖強。這種方法要有非常高超的技巧和把握度,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稍有不慎,就會既達不到目的,而且傷害了孩子,所以,要謹慎使用這種方法來教育孩子。
因此,父母不要迷信有些名人故事中采用的“激將法”,因為孩子與那些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父母本身的知識層次、人格魅力等不盡相同,即使運用相同的方法,也不一定能帶來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傷害親子感情,造成兩代人情感的淡漠。
批評教育與羞辱責罵的區別在哪裏?如果父母在教育時使用了傷害孩子自尊的話時,那麼批評就變性成了羞辱。
陳紹南作文總是寫不好,令老師和父母頭疼極了。為了讓自己的作文分數好看一點,他開始抄襲。媽媽知道後,與他進行了一次交談:“抄襲對不對?”紹南搖搖頭。由於紹南一直一言不發,媽媽有點不耐煩地說了一句:“抄襲的人,素質極其低下,你知道不知道?”話音剛落,紹南起身就回到自己房間,“砰”
的一聲將自己的房門關上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對事不對人”,不要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孩子抄襲,父母可以批評抄襲這種行為,但是不應該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說孩子“素質低下”,這就是傷害孩子自尊和人格的言語。
陶陶是個很懂事、很聽話的孩子,他特別愛學習,求上進,也總是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可陶陶有個不好的毛病,就是膽怯,缺乏信心,容易緊張。在考試的時候,他總會因為緊張而考得不好,有時甚至自己明明會做的題目,一緊張,就算錯了。媽媽沒少鼓勵他,讓他不要緊張,放鬆精神來考試。
前不久的期中考試結束,陶陶又有一道數學題答錯了,而這種題型平時是做過的。到了公布考試成績的那天,陶陶有些傷心地拿著成績單和試卷回家了。
到了家裏,陶陶不敢對媽媽說自己考試的情況,可媽媽一把就把試卷奪了過來,看了一遍成績和考題後,覺得陶陶的成績很低,而且試卷中有好幾道題目是不應該答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