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簡單的題目也會算錯?你還能幹什麼呀!”“平時我說過你多少遍了,要放鬆,要自信,要認真答題,可是你,你就是聽不進去,這題目難嗎?你說說哪裏難,竟然犯這麼幼稚的錯誤?”媽媽暴風雨般的嘮叨開始了……陶陶真的受不了了,“我是什麼也做不了!”他一賭氣,摔門而去,任媽媽喊也不回頭,他想反正自己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了,即使再用功學習又有什麼用……孩子在考試成績不理想,本應該算對反而算錯的情況下,心情自然是不好的。他回到家中,同家長講起自己的事情,是希望父母理解和鼓勵自己,得到安慰。而父母此時要做的,不應是挖苦、嘲笑孩子,即使你希望用刺激的話來激發孩子的勇氣和鬥誌,使他振作起來,也很可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王阿姨把自己生活中一次買菜的經曆,當做算數題來考女兒小惠。就是多少錢買一斤菜,然後幾斤幾兩要花多少錢的那種題目,其實難度不大,隻需要經過兩次單位換算就可以了。小惠認真細心地算了起來,過了好長時間,才對媽媽說出了自己的答案。王阿姨一聽,生氣地說:“錯了,錯了,正確答案是××,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題都算錯了?就那麼幾個數字,都弄不明白,你還能幹什麼?”
在媽媽的訓斥下,小惠不僅做什麼事情信心全無,而且對媽媽的訓斥和諷刺耿耿於懷,並產生了抵製厭煩的心理。從此不僅學習越來越差,而且在家裏話也越來越少。小惠不跟媽媽說話了,而且出現了抵製、唱反調的行為。媽媽這才認識到,問題有些嚴重了。
什麼樣的題目簡單,什麼樣的題目不簡單,都是相對而言的,並非都以大人的眼光和判斷為標準。孩子的學識、經驗畢竟有限,能力不足是正常的,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某一個題目答錯了,就貶低孩子,責罵孩子。家長說這樣的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他們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欣怡的爸爸是個大忙人,由於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到外地跑,一個月不見回家兩次。家裏就隻剩下欣怡和媽媽兩個人。爸爸是那種十分威嚴的人,欣怡既愛自己的爸爸,又怕他。
媽媽倒是無所謂,即使媽媽生氣,也不會對自己怎麼樣,頂多是多說兩句。
可爸爸不同,要是欣怡學習成績好,在家裏聽話,爸爸就會給欣怡買禮物,誇獎她;可要是欣怡學習成績不理想,在家裏或者學習上惹了事情,爸爸回來就一定會嚴厲地懲罰她。
這天,爸爸出差又沒有回來。欣怡在客廳裏寫作業,樓下的同班同學毛毛找到她,要同她一起玩布娃娃,欣怡學習的心思頓時一掃而光,貪玩勁頭一上來,就不顧作業沒有寫完,和同學玩了起來。
媽媽見到欣怡放下作業玩布娃娃,便說:“怎麼,你爸爸不在家,你就造反了?”
欣怡說:“好媽媽,讓我玩一會兒吧,我待會再寫作業。”過了一會兒,媽媽見欣怡還在玩,又說:“別玩了,乖閨女,快點寫作業去。”欣怡答應了一聲,仍然沒有行動。
媽媽到廚房裏打掃整理去了,等把家務並好出來時,發現欣怡不玩布娃娃了,改成了看電視,而桌子上的作業還是沒有完成。這回媽媽可是真生氣了:
“布娃娃不玩了,你又看電視?我要說多少遍你才聽啊,快點寫作業去。”欣怡懶懶地對媽媽說:“好媽媽,就再讓我看會兒吧,就一會兒,我一定去寫作業。”
媽媽疾言厲色地對欣怡說:“你看我拿你沒辦法是嗎?你就不聽話,不好好學習,看你爸爸回來後怎麼收拾你!”媽媽氣呼呼地進廚房做飯去了,欣怡朝媽媽的背影努了努嘴,繼續看她的電視。
媽媽這樣說話,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爸爸,不僅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而且也會降低自己的權威,給孩子造成“媽媽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印象。如果孩子心裏產生了不用怕媽媽,隻有爸爸才需要畏懼的想法,久而久之,母親在孩子麵前就威信掃地,無法管教孩子了。
小文的爸爸外出打工,半年才回家一次。媽媽同小文、爺爺奶奶在家裏。由於爺爺奶奶的疼愛,把小文寵壞了,所以小文學習也不用心。在小文不好好學習的時候,媽媽總會拿爸爸來嚇唬小文:“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不聽話,我就告訴你爸爸,看他回來怎麼收拾你。”小文起初很擔心,可媽媽說過許多次,爸爸都沒見回來,他開始不怕了,也不相信媽媽能把自己怎麼樣,於是在家裏更加肆無忌憚。
這次,小文又沒有按時交作業,媽媽生氣地告訴小文:“爸爸明天就回來了,你等著挨收拾吧!”
可是等爸爸回家時,媽媽的氣都消了。懲罰的勢頭早已過去,媽媽甚至完全忘了跟爸爸說起小文不好好學習、不聽話的事情。爸爸和小文由於長時間沒有見麵,父子二人見到後就親熱得不得了。爸爸愛自己還來不及,哪裏會舍得收拾自己呢?小文偷偷地高興:自己又勝利了。結果,媽媽的話在小文心目中沒有了分量,小文從而也變成一個“軟的欺負硬的怕”的人。
於是,在爸爸走了之後,小文又開始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了,媽媽又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