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從眾枷鎖”是怎樣產生的呢?人類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喜歡一群人待在一起。這個“群”小到數十人(原始人的部落),大到數億人(現代的國家)。從理論上講,孤獨的個人並非無法生存下去,像盧梭所設想的“高尚的野蠻人”那樣,但是在現實中卻極少有這種事例。
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性,就必然要求群體內的個體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這種“一致性”首先表現在實踐行為方麵,其次表現在感情和態度方麵,最終表現在思想和價值觀方麵。
然而實際情況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長久一致。一旦群體發生了不一致,那怎麼辦呢?在維持群體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整個群體服從某一權威,與權威保持一致;二是群體中的少數人服從多數人,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本來“個人服從群體,少數服從多數”的準則隻是一個行為上的準則,是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性的,然而,這個準則不久便產生了“泛化”,超出個人行動的領域而成為普遍的社會實踐原則和個人的思維原則。於是,思維領域中的“從眾枷鎖”便逐漸形成了。
有一家效益相當好的大公司,為擴大經營規模,決定高薪招聘營銷主管。廣告一打出來,報名者雲集。
麵對眾多應聘者,招聘工作的負責人說:“相馬不如賽馬,為了能選拔出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出一道實踐性的試題:就是想辦法把木梳盡量多的賣給和尚。”絕大多數應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
這不明擺著拿人開涮嗎?於是紛紛拂袖而去,最後隻剩下3個應聘者:甲、乙和丙。
負責人交代:“以10日為限,屆時向我彙報銷售成果。”10日到。
負責人問甲:“賣出多少把?”答:“1把。”“怎麼賣的?”甲講述了曆盡的辛苦,遊說和尚應當買把梳子,無甚效果,還慘遭和尚的責罵,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使勁撓著頭皮。甲靈機一動,遞上木梳,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一把。
負責人問乙:“賣出多少把?”答:“10把。”“怎麼賣的?”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發都被吹亂了,他找到寺院的主持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主持采納了他的建議。那山有10座廟,於是買下了10把木梳。
負責人問丙:“賣出多少把?”答:“1000把。”負責人驚問:“怎麼賣的?”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朝聖者、施主絡繹不絕。丙對主持說:“凡來進香參觀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3個字,便可做贈品。”主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得到“積善梳”的施主和香客也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更旺。
把木梳賣給和尚,聽起來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推銷術,卻有不同的結果。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開發出新的市場來,那才是真正的營銷高手。
星期天,媽媽對正在津津有味看動畫片的兒子說:“你去幫我買瓶醋來!”
兒子往外走,媽媽想了想,又叫住他說:“千萬記好了,一定要買醋,不要買成醬油。我們家的醬油還很多呢。”過了一會兒,兒子回來了,媽媽看了氣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原來,兒子真的是買了一瓶醬油。
媽媽說:“我不是讓你買醋嗎,我還提醒你了,不要買成醬油,我們家的醬油還很多呢。”
兒子委屈地說:“就是因為你讓我不要買成醬油,所以我滿腦子裏都是在想買醋,買醋,不要買成醬油,醬油,醬油……最後我真的以為是買醬油了。”
如果媽媽直接說去買醋,而不說醬油,那麼,兒子就不可能會買錯了。
有一個老人,非常喜歡留大胡子,花白的胡子足有一尺長。有一天,老人在門口溜達,鄰居家5歲的小孩兒問他:“老爺爺,你這麼長的胡子,晚上睡覺的時候,是把它放在被裏麵呢還是放在被子外麵的?”
老人竟一時答不上來。
晚上睡覺的時候,老人突然想起小孩子問他的話。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麵,感覺很不舒服;他又把胡子拿到被子裏麵,仍然覺得很難受。
就這樣,老人一會兒把胡子拿出來,一會兒又把胡子放進去,整整一個晚上,他始終想不出來,過去睡覺的時候,胡子是怎麼放的。
第二天天剛亮,老人去敲鄰居家的門。
正好是小孩子來開門,老人生氣地說:“都怪你這小孩,讓我一晚上沒睡成覺!”
胡子放在被子裏還是被子外?有必要考慮這麼多嗎?人們往往把一些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庸人自擾。
一代魔術大師胡汀尼有一手絕活,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打開無論多麼複雜的鎖,從未失手。
他曾為自己定下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目標:要在60分鍾之內,從任何鎖中掙脫出來,條件是讓他穿著特製的衣服進去,並且不能有人在旁邊觀看。
有一個英國小鎮的居民,決定向偉大的胡汀尼挑戰。
他們打製了一個特別堅固的鐵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鎖,請胡汀尼來看看能否從這裏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