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汀尼接受了這個挑戰。他穿上特製的衣服,走進鐵牢中,牢門“哐啷”一聲關上了,大家遵守規則轉過身去不看他工作。
胡汀尼從衣服中取出自己特製的工具,開始工作。30分鍾過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緊貼著鎖,專心地工作著。45分鍾……1個小時過去了,他用耳朵緊貼著鎖,胡汀尼頭上開始冒汗。最後2個小時過去了,胡汀尼始終聽不到期待中的鎖簧彈開的聲音。
他精疲力竭地靠著門坐下來,結果牢門卻順勢而開。
原來,牢門根本沒有上鎖,那把看似很厲害的鎖隻是個樣子。
小鎮居民成功地捉弄了這位逃生專家。
人生的敗局往往在複雜之中,本來一件簡單的事,幾經反複,卻變得複雜起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聰明人的做法;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愚蠢人的做法。
有位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把幾隻蜜蜂放在瓶口敞開的瓶子裏,側放瓶子,瓶底向光,蜜蜂會一次又一次地飛向瓶底,企圖飛近光源。它們絕不會反其道而行,試試另一個方向。因為瓶中對它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情況,是它們的生理結構始料未及的情況。因此,它們無法適應改變之後的環境。
這位科學家又做了一次試驗,這次瓶子裏不放蜜蜂,改放幾隻蒼蠅。瓶身側放,瓶底向光。不到幾分鍾,所有的蒼蠅都飛出去了。它們多方嚐試——向上、向下、麵光、背光。它們常會一頭撞上玻璃,但最後總會振翅飛向瓶頸,飛出瓶口。
然後,科學家解釋這個現象說:“橫衝直撞要比坐以待斃高明得多。”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或換一個方向,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隻是一味地鑽牛角尖,隻能是“撞了南牆還不回頭”。
某管理專家對一群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他說:“我們來做個小測驗。”
專家拿出一個一加侖的廣口瓶放在桌子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沒有?”所有的學生都應道:“滿了。”他反問:“真的?”說著他從桌下取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間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很好!”他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然後,專家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他望著學生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勁,你還可以幹更多的事!”專家說:“那還不是它的寓意所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裏,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了。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你的信仰、學說、夢想,或是和我一樣,傳道、授業、解惑。切切記住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就終生錯過了。”
美國的希爾頓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塊普通的鋼板隻值5美元,如果把這塊鋼板製成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鋼針,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擺針,價值就可以攀升到25萬美元。
這個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什麼?是智慧。
許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尋找財富,他們不放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尋尋覓覓辛辛苦苦一輩子,最後卻落於平淡。
財富的真正獲得不是通過實物的買賣得來的,而是用智慧換來的。成功的人,能讓他掌握的每一件東西變成財富,隻要換一個角度,換一種眼光來看待。
著名詩人愛默生說了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一個人的樣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個樣子,他不可能是別種樣子!”
的確,一個人的思想影響了他的長相,決定了他的一切。隻要我們知道他在想什麼,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的生存方式,完全決定於我們的思想。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傷感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的都是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到的都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為了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增加我們的生存資本,我們就要突破思維,換一種思考方式,去創造,去變革。
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是墨守成規,不敢變革;一個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樂,不求進取。要打造生存的資本,就必須破除知足常樂的舊觀念。所謂“知足常樂”,就是滿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樂。這種處世態度,並不隻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種保守的生存哲學。
知足者的知足,不論是夜郎自大還是甘居中遊,它不僅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類自身進步的內在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滿足地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在學習、勞動和工作中,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總是看到不足,以成績為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積極進取,就會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快樂和幸福。生活的經驗證明:“樂”不在於“知足”,而在於“不知足”;知足者常憂,不知足者常樂,這才是生存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