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超越自卑,要給青春設防(4)(3 / 3)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用楚國話來幹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莊嶽的地方,在那裏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去做壞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呢?”

孟子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所謂“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不就是為了找一個周圍環境好的地方以利於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嗎?孟子從小就受到這方麵的熏陶,早有切身體會了,所以說得非常在理而又生動形象。

管寧和華歆曾經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整天形影不離、互助互敬。有一天,兩個人一起在田間鋤草,都顧不得休息。突然,管寧一鋤下去,碰到了一個硬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黃澄澄的一塊金子。管寧不為所動,沒有理會那塊金子,而是繼續鋤草,但是華歆卻扔下鋤頭,跑過來拾起金子捧在手裏,嘖嘖地稱歎。管寧見狀,一邊幹活,一邊提醒華歆說:“錢財應該靠自己的勞動去獲得,而不應該貪圖不勞而獲的財富,這樣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啊。”華歆雖然嘴裏說著“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眼睛始終不離金子,最後實在受不了管寧譴責的目光,才戀戀不舍地把金子放下,但是幹活的時候卻心神不寧,唉聲歎氣。管寧搖搖頭,非常失望。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坐在一張席子上聚精會神地讀書,忽然聽到外麵一片鼓樂鳴鑼之聲,人們吵吵嚷嚷很是熱鬧,原來是一位達官貴人乘車經過。管寧不以為然,繼續讀書,對外麵的嘈雜聲充耳不聞。然而華歆卻被這種熱鬧豪華的排場深深吸引住了,他甚至嫌站在窗前觀看不過癮,竟然扔下了書本,急急忙忙跑到街上看熱鬧。

管寧對華歆的所作所為感到非常痛心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之後,管寧用刀子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堅定地對華歆說:“我們兩人的誌向和情趣實在是不同,從今日起,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管寧“割席斷交”的做法看上去似乎有些決絕,但是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朋友應該結交那些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這樣才能促進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才不至於毀了自己的德行。

我們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朋友的陪伴下度過的,可以說選擇什麼樣的朋友,也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情趣。很多人因為與道德敗壞的小人為友而誤入歧途,而很多人正是因為與君子為朋才提升了自己。朋友也是我們的老師,選擇什麼樣的老師就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而高尚的教育和卑劣的教育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友情和親情、愛情一樣,是一種抽象的、令人捉摸不透的東西,但卻要比它們更值得我們去珍惜。

——搜狐網友空城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