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超越自卑,要給青春設防(4)(2 / 3)

閑言碎語是一柄無比鋒利的劍,但這劍多用於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之用,這方麵任何文字都比不上它厲害,但假如你認清它的真相,無疑它是最無力的一種語言。

麵對閑言碎語除了要能夠決斷,有所擔當,還要求你能獨立,保持內心的自由。如果你無法獨立,任何忠告都是徒然,你隻能卑躬曲膝地服從大眾的意願。

若想正確判斷閑言閑語,還在於你要能夠忠於自己。如果你追尋自己的信仰,如果你按照自己所知的真理去努力,就沒有人能夠為難你,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所謂的忠實以及幸福。

如果你想免於流言的困擾,還必須對這些撥弄是非的人加以裁判,他們關心的全是一些次要瑣事,他們關心新娘的白紗長度有沒有差錯,卻並不關心新娘是否愛她所嫁的人。同時,你應該看到,喜歡道人長短的人,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有問題,當一個人心存邪惡時,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所以,責備你的人,才是真正需要責備的人,他的譴責正是內心邪惡的表現。

諸葛亮要出兵伐魏,深怕南蠻乘虛而入,於是決計先將孟獲收服,擒他7次,放他7次。恩威並用,才做到了“南人不複反矣”的效果。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勝心,若要聯絡感情,應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而要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必須抑製你自己的好勝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但是一味地退讓又會讓對手誤認為你的真實本領不夠。這就要你把握欲擒故縱的度了。

現實生活中,要知道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給對手讓出空間,也給自己讓出空間,空間大了你與對手的關係也就更有回旋的餘地了。化敵為友也就成為可能。

生活的環境好像一個大染缸,會將形形色色的人同化其中,而親近什麼樣的人與疏遠什麼樣的人會形成不同的結果。“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思是:蓬草雖然散亂,但是生長在筆直的麻中,也能隨之筆直地向上生長;白色的沙子放在黑泥中,會一同變成了黑色。一個人如果處於修心重德、正氣的環境中,親近有仁德有修養的賢士,那麼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就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不斷地成長進步。相反,一個人如果處於道德頹廢、弄虛作假的環境中,與自私奸詐的小人為伍,他也會受到身邊消極觀念的影響,使其正邪不分,隨波逐流。可見,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農家的孩子早識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槍,秀才的孩子弄文墨。於是孟母三遷,擇良鄰而居,才使孟子能夠專心讀書,最後成為偉大的思想家。

玫瑰園中的泥土,會散發出一種非常芬芳的香味。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和什麼樣的人相處,久而久之,就會有相同的“味道”。

恩格斯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我們要豐動走進修心重德的環境,靠近仁德的賢士,“居必擇鄰,遊必就士”;更要自我期勉,將來也能夠為別人營造這樣的一個環境。

戰國時期,孟子來到宋國,發現宋王左右少賢臣,於是打算離開宋國到別的地方去。宋國大臣戴不勝挽留孟子,並說到打算把一個叫薛居州的賢士薦於宋王。孟子就此事對戴不勝說:“如果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戴不勝說:“當然是找齊國人來教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