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女人壓力管理心理學(1)(2 / 3)

3.與其抱怨上司,不如反省自己

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既是一個人修性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強人之生存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緣於此,曾參那句“吾日三省吾身”

的話才成為千古名言,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才於《白鹿洞書院榜示》中鄭重寫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八個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韓愈才會諄諄告誡其弟子“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有一個人極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一次,他憤憤地對朋友說:

“我的上司一點兒也不把我放在眼裏,改日我要對他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你對那家貿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嗎?對於他們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搞通了嗎?”朋友反問道。

“沒有!”“古人說‘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我建議你還是好好地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連怎樣修理影印機的小故障都學會,然後辭職不幹。”朋友說。那人覺得朋友的“建議”有道理——以公司做免費學習之所,什麼東西都通了之後,再一走了之,為此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自此,他默記偷學,甚至下班之後,還留在辦公室裏研習寫商業文書的方法。一晃一年過去。一天,那人和朋友又見麵了。朋友問:“你現在大概把公司的一切都學會了,可以準備拍桌子不幹了吧?”然而,那人卻紅著臉說:“可是我發現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總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這則故事頗有幾分“歐·亨利筆法”的意味。從故事所透露的“信息”看來,那個曾經極不滿意自己工作的人,已經打消對其上司“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之念是可以肯定的,因為他沒有理由不珍惜眼前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人景象。

一個人能迅速地由“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逆境而轉達“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順境,委實令人心生羨慕。然而,在筆者看來,最值得玩味的還是故事中那位“朋友”之所言,尤其是那段充滿智慧、用心良苦的規勸之語。其言充滿智慧、用心良苦,是因為它不僅為故事主人公指明了一條“自新”之路,並且,規勸者借此曲折地道出了人們平素極易犯染而又極易忽視的一種毛病,即在工作中,當我們在上司的心目中占不著“分量”時,我們常常隻知一味地牢騷滿腹,抱怨上司的態度,卻不肯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問問自己“能”有幾許?“力”有幾何?

在人們的思維習慣裏,言及上司與部下之間的“不公”,似乎唯有上對下;殊不知,也存在下對上“不公”的現象。無論 是上對下,還是下對上,“不公”總是人所不想見的。因此,就“部下”言,不時地正視自己、反省自己,抑或不失為公正認識上司的一種途徑吧。

4.有意識的減壓心理療法

無論人生如何一帆風順,總會有令人緊張、感到壓力的時刻降臨,尤其那些事業成功人士。誤會、爭執和竟爭都可能增加心理負擔。隻有適時減壓,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灌輸一個意念,即失敗、潦倒和情緒低落並非因“背運”

造成。我們需要及時找出造成心緒不寧的原因,改變一下生活方式。

過去,人們一直推崇這樣的觀點:為減輕壓力,最好的辦法是拋開心煩的事情不去想它。而為了“燃燒”多餘的腎上腺激素,不妨多運動一下:跑步、打理花園、改變室內陳設等。當然,這些都是有益的,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專家經過深入研究得出結論,試圖通過自身的情緒調整、迅 速擺脫壓力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許多有意識的心理調節。於是,一門研究如何擺脫壓力困擾的科學應運而生。

美國專家提供了幾個減輕心理壓力的建議:

必須思考清楚 對於你和家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並盡一切努力去實現它。在這方麵所取得的最微不足道的成績也會令你心情舒暢。

麵對困難 你感到孤立無援,那你應該尋求朋友和親人的安慰。與朋友的一次很短的電話交談遠勝於服用鎮靜劑。

消除壓力產生的根源 如果你意識到與同事的衝突和工作中的難題令你沮喪萬分,不妨努力與大家搞好關係,精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