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必然導致機體免疫力的降低,在吸收營養的時候也難免受到病毒的侵襲而發生病變。事實上,文化無優劣,我們學西方,西方照樣在學東方。正當全世界都在從我們的古聖先賢那裏尋求發展的智慧的時候,我們卻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把我們祖宗的東西一腳踹進了曆史的暗角,傳統被我們以古董、甚至以封建禮教一概觀之,誰若提傳統誰就儼然成了一“古董”,被人們同樣一腳踹進另類的行列。
如此一來,在孩子可塑性最強的3~13歲這一關鍵時期,父母從未對孩子進行中國人應該有的最起碼的秉性,比如忠、孝、恕、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傳統文化的教育,而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崇尚個性這些價值取向拿到中國來,如果孩子缺乏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必須具備的秉性作為免疫力,就可能導致自我意識沒形成,卻形成自私的性格;民主、自由的意識沒形成,卻形成沒大沒小的性格;個性沒形成,卻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
我們的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民族秉性教育,難道學校也沒有?素質教育、教育改革不是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嗎?可素質教育讓孩子有素質了嗎?!
四、沒有命中靶心的素質教育
秉性是素質的根本,一個有良好秉性的人知識、技能、創造力會更強,而一個知識、技能、創造力極強的人未必有素質。
素質教育的提出無疑是教育觀念的一大變革,對破除應試教育的積弊大有裨益。為配合素質教育,新課改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當我們為之叫好的同時卻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艱難,教育仍然是個難題!
看看我們的孩子:自私、冷漠、我行我素、瘋狂,似乎並沒有因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而有所改觀。“80後”、“90後”已經讓父母覺得很不可思議,不知他們製造出來的後代又會讓我們如何匪夷所思。
當然素質教育的功績我們無法否認,也不能否認。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難道知識、技能、創造力就是素質的全部?恐怕與之相比,一個人的秉性更為重要吧!就比如一個在某專業領域有卓越成就的博士後,如果他隨地吐痰我們也不能說其素質太高吧?殺害幾名同學的馬加爵、向熊潑硫酸的清華學子,他們的知識、技能不差吧,但素質高嗎?
一個人如果缺乏良好的秉}生,結局隻會是“知識越多越反動”。一個人良好的秉性才應該是素質的根本。
僅僅關注於知識、技能的教育或把重心放在知識、技能上的教育同樣是急功近利的表現,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找一個好工作,獲取更高的收入。更何況隻要中、高考依然存在(當然,就目前的國情來看,也必須存在),素質教育就不可能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素質教育最終仍然是在為考試服務。“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旬在素質教育以前應試教育的流行語,並沒有在素質教育實施以後就被丟進時間的垃圾桶,現在依然流行,不僅僅是流行,甚至被部分家長和老師們奉為“真理”。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也依然停留在“成績好就一好百好”的層麵。我們最終都隻關注孩子的分數,即便有了對知識、技能的關注,也仍然沒有抓住教育的本質,這樣所造成的便是孩子良好秉性的丟失。
秉性是素質的根本,一個有良好秉性的人知識、技能、創造力會更強,而一個知識、技能、創造力極強的人卻未必有素質。素質教育該加強,也必須加強,但應該以塑造孩子的秉性為核心。為什麼這麼些年來,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依然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於我們把靶心給弄偏了!
五、21世紀人性最貴
按影片《天下無賊》裏倪叔的行話來講,他手下的幾個弟子包括他本人,在他們那一行也算得上是人才了吧?但他們幹的是有人性的事嗎?
在西化的時代背景和功利化教育的驅使下,孩子的民族秉性正在逐漸丟失。21世紀最貴的已不再是人才,現在的高層次人才多得是。按影片《天下無賊》裏倪叔的行話來講,他手下的幾個弟子包括他本人,在他們那一行也算得上是人才了吧?但他們幹的是有人性的事嗎?
對於下麵這些令人匪夷所思、駭人聽聞的事件,我們曾經曆了從驚訝、懷疑到習以為常的心痛的過程。
少年弑母
令人心顫的弑母案幾元零花錢竟成了導火索心軟的母親上班前特地在桌上為兒子留下雙倍的零花錢——10元。不料,關門時,一陣風將錢吹到桌子的夾縫裏。吳新醒來後,看到桌上光禿禿的,一時間,所有的不滿一股腦兒地湧上來。為什麼我會生長在這樣一個窘迫的家庭裏?為什麼我家連基本的生活費都發愁?為什麼朋友們都笑我是窮光蛋?這些問題在吳新腦海裏一遍又一遍交替浮現,最後“答案”漸漸清晰:這一切的痛苦都來源於媽媽。想到這裏,已經失去理智的吳新從廚房拿出一把尖刀,思忖著如何實施“報複”計劃。臨近中午,吳新手握尖刀躲在門後,靜靜等待著下班回家的媽媽……20分鍾後,屋內血流成河,吳新將沾滿血跡的尖刀扔在一邊,用膠布封住自己的嘴,捆住自己的雙手,跌跌撞撞地跑到鄰居張大媽家“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