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養心教育(18)(2 / 3)

可以講,受過中庸思想教育,能夠在生活中為人處事時考慮到中庸的人,必定能夠比別人更能全麵地看待問題、考慮問題,更懂分寸、更懂平衡,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事情本身都會比別人處理得更好。成績優異的孩子雖然也很好勝,但他們從來不會太強求,即使敗了他們也會很自然地去接受結果,就在於他們懂得分寸、懂得平衡。

隻有加強中庸教育,才能塑造孩子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的平衡狀態的能力,也才會使得孩子懂得坦然麵對生活中的得失,坦然與人相處。

加強中庸,塑造平衡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長們總注重孩子分寸意識的教育,其秘訣是:

1.教會孩子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長總善於告訴孩子明確不同場合之下自己的角色意識。

在不同的場合,孩子有明確的角色意識,知道在這種場合之下應該是什麼樣子。比如:作為孩子,在長輩麵前就要有個孩子樣;作為學生,在老師麵前就要有個學生樣;作為同輩,與朋友相處同樣要有同輩的樣,這樣,孩子才會形成做人的分寸意識,做人懂分寸了,做事才會懂分寸,也才“不過”。

2.教會孩子“中庸”的思考方式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長們總善於培養孩子執其兩端而取中的思維方式。

發現孩子有走極端的現象要及時加以引導,讓孩子反思這樣的做法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什麼麻煩,抓住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明白平衡的重要性。

3.不要把家長的功利意識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超越得失,明白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不能再把得失觀念灌輸給孩子。孩子隻有明白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道理,才會超越得失,避免在成功與失敗的計較中走向偏執,也才能走向“中和”。現代社會功利化傾向突出,使得人們養成了計較得失的思維定勢。這樣一來,在孩子的思維裏隻有成功和失敗兩極。然而,何謂成功,何謂失敗?南唐後主李煜不是也給我們留下了為什麼不去當詩人的感歎嗎?

孩子之所以不能超越得失,走向“狂”與“狷”的兩極,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父母太在乎得失了,老是讓孩子按父母設置的路去走。孩子無形當中就會形成父母要求達到的目標實現了就是英雄,達不到在父母眼中就一文不值的錯誤認識,這樣一來,就會不斷地去追求成功這一極,成功後又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一旦失敗就又走向消極頹廢這一極。

在錯誤的得失觀的引導下,孩子眼裏麵看不到其他也不可能形成“中庸”的智慧。

4.教會孩子比較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長們會告訴孩子是很優秀的,但從來不會讓孩子誤認為就沒有別人比自己優秀。

隻有讓孩子懂得客觀地評價和認識自己,孩子才不會太在意競爭的成敗,也才會尊重對手,無論輸與贏都會坦然麵對,這樣,才不會走向偏執。

劉墉在他的作品《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中,講到了自己教育女兒的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女兒小帆翻看星座書,書上說,她和雙子座還有天秤座的人最為相合。小帆十分不解,因為她的一個叫珍妮的同學就是雙子座,小帆並不喜歡她,還有一個同學叫瑪麗,是天秤座,小帆同樣也不欣賞她。於是,劉墉開始了和女兒小帆的討論。

“雙子座的人有什麼優點?”

“他們聰明,善於變化。”

“天秤座的人有什麼優點?”

“沒有,他們很懶!”

“可是懶就完全不好嗎?他們穩重,不容易衝動。所以,我們身邊的朋友,不見得非要和我們完全一樣不可,他們甚至可以和我們完全相反,這樣相互之間才可以互補促進。”

劉墉接著告訴女兒:“我們周圍存在著很多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與眾不同的特質。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自己也一樣。所以,當我們看待別人的時候,首先要想到對方有哪些優點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我們可以向他學到什麼?”

“別人的短處,也許正是你所擅長的;別人的長處,也許正是你的短處。”

5.教會孩子學會放棄

章魚是海洋裏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體柔軟是它的一個優點,卻也是它的弱點。漁民們把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魚見到了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裏鑽,不論瓶子有多麼小,多麼窄。

結果是在海洋裏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裏的囚徒,成了人們桌上的美餐。

是什麼囚禁了章魚呢?是瓶子嗎?不,是章魚本身。它們向著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一條多麼黑暗的路,即使那條路是死胡同,它們還是固執地往裏鑽,而且不會吸取教訓。

我們經常見到漁民們隻用一塊表麵有點粗糙的乳白色的普通石頭,就可以將章魚捕獲。因為章魚會固執地利用自己強有力的吸盤緊緊地吸在石頭上,直到被漁民們抓獲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