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對這兩類孩子的家庭教育做了一個比較,發現大部分教育方法都是相同的:兩種情況的家庭,父母知識文化水平都比較高,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要求都很高。不同點在於:孩子出現偏執症狀的家長往往從小都會給孩子灌輸必勝的意識,把孩子教得很強勢,而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長們則從小就會給孩子灌輸分寸意識,會讓孩子去考慮做事和與人相處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度。另外一個比較意外的發現是,父母學文科的孩子出現偏執傾向的情況要明顯少於父母學理工科的。
同樣的高要求但教育出來的孩子卻大不一樣,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有沒有給孩子一個分寸意識和度的把握的灌輸。其實,從傳統的觀點來看,懂不懂得分寸和度的把握就是懂不懂得中庸思想的運用。從這裏我’
們也不難解釋上麵的意外發現,父母學文科的孩子出現偏執傾向的情況要明顯少於父母學理工科的,原因就在於學文科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在教子過程中也就會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一些中庸思想。當然,明確意識到這一寶貴思想並在教子過程中加以運用的,收到的效果就自然是更明顯些。
其實這部分孩子所出的問題,孔子早有解釋。正如孔子所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此處,“狂”指狂妄,“狷”指拘謹,也就是說,缺乏中庸教育的人往往走這兩個極端。現階段的孩子就是最喜歡走這兩個極端的,要麼對事情、對人生處於一種無所謂狀態,一切都不在乎;要麼競爭意識極強,把事情的成敗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在奮鬥的過程中不顧他人感受,極度自私,隻要與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利益相結合的事物都極其在乎,這樣長時間一來,便造成了偏執的傾向。成績優異的偏執孩子就屬於後者。
中庸一點也不平庸
我們現階段之所以不重視中庸思想,不是不知道這個詞,而是因為對這一思想存在誤解。我們往往把“中”理解為“折中”,把“庸”理解為“平庸”。其實,這是對中庸的極大誤解。
“中庸”在儒家的思想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視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曾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就是說,中庸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可現在的人們已經缺乏這種道德境界很久了。子思更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旦實現中和的最高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就生長繁育了,而“中”的目的也正在於達到“和”。
儒家為什麼把中庸抬到這麼高的位置?因為這是最難達到的境界。
何為“中庸”?如朱熹所言:“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中”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就是要關注事物的兩極而尋求平衡而使事物達到恰到好處的狀態。“庸”也並非指“平庸”,而是指平常、自然而然。所以,中庸可以解釋為很自然、很平常的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的平衡狀態。
力求平衡的大智慧
一件事情,最難的不是把它做成功,難的就是做到剛剛恰到好處,而要自然而然並非刻意為之那就更難了。為什麼很多人事情是做成功了,但卻惹得一身騷,或落得眾叛親離或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的結局,就是因為沒有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中庸”不但不“平庸”,反倒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力求平衡以達和諧的大智慧,是把握萬事萬物的最高指導原則。
而今,我們理解“中庸”也沒有必要再局限於儒家的道德形成的方法和原則,而應該看做是我們為人處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人生智慧。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將相和》中,藺相如就為我們展示了他對這一智慧的嫻熟運用:
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他本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後,一躍成為趙國的上卿。
廉頗也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藺相如卻後來居上,使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之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你藺相如不過動動三寸不爛之舌,競位居我上,實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氣憤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藺相如知道後,每逢上朝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往。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連忙讓手下人回轉車子躲避開。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不過是仰慕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頗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像老鼠見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之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
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厲害,我都在朝廷上嗬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我連秦王都不怕,難道單單怕廉將軍嗎?”
藺相如接著說:“我想強秦不敢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位。如果我們二人爭鬧起來,勢必不能並存。我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頭,把個人的事放在後頭啊!”門客恍然大悟。廉頗聽到這段話以後,深感內疚,於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將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