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怪罷了。
真正對比起來,豪門與非豪門究竟誰更出敗子,絕無定論。豪門會出,非豪門照樣出的也不少。出不出敗子,不在於錢,也不在於地位,而在於如何對孩子培養的問題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學無術”
絕非家庭財富和家庭地位促成,不過說豪門出敗子的人倒是抓住了一點:敗子是“慣出來的”。如果把財富和地位變成了孩子成長的溫床,對孩子百般嗬護,就會出現“溫水煮青蛙”的現象而“煮”出不折不扣的敗子。但現實中,這一現象在普通家庭裏照樣表現得突出。
“溫水煮青蛙”
別的不說,隻要看看每天中小學校園門口接送孩子的場景,便可知曉。相信大家對這一景象都不會陌生:每天隻要到上學、放學時間,校園門口總是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車輛擠得水泄不通,家長孩子亂作一鍋粥,顯然,並非都是豪門。有家長慌慌張張地給孩子係紅領巾的,有孩子抱怨家長的,有家長跑到小賣部給孩子買學習用具的,更有家長送完孩子回家後又被叫回來送作業的。更有甚者,在孩子放晚學後,居然還替孩子掃清潔區。
我們總認為孩子還小,這些事情就該父母來操心,可在這種百般嗬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便成績再好、考上的大學牌子再怎麼響亮又如何呢?也難怪這些年來,大學裏麵出現了很多咄咄怪事,父母千辛萬苦總算是完成了將孩子培養到考上名牌大學這一家庭最高任務,可萬萬沒想到孩子去了大學以後卻因為生活無法自理而要求退學。無奈之下,孩子小學、中學時家長陪讀這一幕重新開始上演,孩子考上大學以後,舉家搬遷、隨孩子千裏迢迢隻為照顧一個已經到了可以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成年幼童”。
麵對這樣一種無奈和悲哀,當我們為之深深地發出一聲聲歎息之時,我們是否曾想過孩子大學這一幕的再次上演,完全是孩子小學、中學時父母與孩子間上演的一幕幕“溫情劇”的續集的必然呢?
孩子不就是那個著名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中的那隻青蛙嗎?
“放手”是一種大愛
世問萬事萬物皆有其成長的規律和定數,如果過多地去幹預,哪怕你的出發點再好,也隻會適得其反,幫倒忙!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值得家長們思考:
從前,有兩個人都在荒漠上栽了一片胡楊樹苗,苗子成活後,其中一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一棵一棵地給樹苗澆水,並給樹苗施肥;而另一個人則很悠閑,樹苗剛栽下時,他來澆過幾次水、施過幾次肥,等樹苗慢慢成活後,他就來得少了。
過了兩年,兩片胡楊樹苗都長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天,狂風從大漠深處卷著一陣陣的沙塵飛來,飛沙走石、電閃雷鳴,狂風卷著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風停的時候,人們到那兩片幼林裏一看,不禁十分驚訝,原來辛勤澆水的那個人的樹幾乎全被暴風刮倒了,而那個不怎麼給樹澆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風撕掉的樹葉和一些被折斷的樹枝之外,幾乎無一棵被吹倒或吹歪。
大家都迷惑不解,紛紛向那個悠閑的人請教。那人微微一笑說:“奧妙當然是有的,他的樹之所以這麼容易被風暴給毀了,就是因為他澆水澆得太勤,施肥也施得太勤了。”
人們更加迷惑了,難道辛勤地給樹施肥澆水是個錯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