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熊在與同伴的搏鬥中受了重傷,它來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憐,便決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為熊擦去血跡,包紮好傷口並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給熊享用,這一切令熊無比感動。
臨睡時,由於隻有一張床,守林人便邀請熊與他共眠。就在熊進入被窩時,它身上那難聞的氣味鑽進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從來沒聞過這麼難聞的味道,你簡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蟲!”
熊沒有任何語言,當然也無法入眠,勉強地挨到天亮後向守林人致謝上路。
多年後一次偶然相遇時,守林人問熊:
“你那次傷得好重,現在傷口愈合了嗎?”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傷痛我已經忘記,心靈上的傷口卻永遠難以痊愈!”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一樣,如果不注意言語的分寸,就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尊嚴,甚至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像這樣的傷害遠遠超過對孩子身體的傷害。
總之,隻有教會孩子把自己當人看,也把別人當人看,才能真正寫出一個大大的“人”字,這正是尊嚴教育的秘訣所在。
秘密十八:“狠”一點孩子才能學會飛翔(自立教育)
我們總習慣於對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怕這怕那、嗬護備至,甚至恨不得把孩子的一輩子都安排好,讓孩子不受一點點的傷害。可教子成功的家長們卻說:
“懂得放手的愛才是大愛。”
“狠心”的鷹媽媽
要說這世間的媽媽,論“狠”的話,“鷹媽媽”肯定名列其中,可能排名還靠前。
“有多狠?”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便把巢穴裏鬆軟的鋪墊物全部扔出去,這樣,幼鷹就會被樹枝上的針刺紮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邊緣。而此時,“鷹媽媽”就把它們從巢穴的邊緣趕下去。
“還真夠狠的,就不怕孩子被摔死嗎?”
是我們多慮啦!當幼鷹開始往穀底下墜時,突然拚命地拍打起翅膀來,阻止自己繼續下落。居然飛起來了。唉,完全是虛驚一場!
幼鷹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生存的基本本領——飛翔。
反觀我們自己又有多少像“鷹媽媽”對其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孩子的呢?更多的倒是像“雞媽媽”,自打孩子出生以來,便罩在自己的翅膀之下,形影不離,恨不得讓孩子退回到蛋殼裏麵去。
豪門未必出敗子
都說“豪門出敗子”,其實不然。連戰、董建華、何厚鏵哪個不出生於豪門?哪個沒有成就?哪個是敗子?李嘉誠沒有出生於豪門,但其子也該算出生於豪門了吧?李嘉誠成功,其子不也同樣有出息?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從現實情況來看,豪門出身的很少是敗子,反倒大都有所成就,而且是有大成就。
豪門總注重對子女的教育,所以,孩子往往都有很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同時,豪門更注重孩子貴族氣質的培養,所以,孩子大都很有修養。怎麼能說豪門出敗子?
我們之所以會得出“豪門出敗子”的結論,一方麵,由於豪門社會影響力大,受關注的程度自然要比其他家庭高,所以,隻要誰家出了敗子,那傳播速度自然是比非典、比hlnl要快許多,而普通家庭出敗子的情況,傳播的速度那就極其有限了。所以,人們知道的往往都是豪門出敗子。這樣一來,人們便漸漸形成了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有錢、有地位的孩子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學無術,全是敗子!
另一方麵,人們對富有的和有地位的人總會在羨慕的同時伴隨著一點點醋意,既夢想自己也成為豪門又見不得豪門。在自己未成為豪門之前總想找一些心理平衡。既然我們做父母的比不過你了,那就比比下一代嘛。其實,真比下一代也未必比得過豪門,於是乎,就出現了把少數豪門出敗子無限放大的情況,變成了豪門基本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敗子的一麵之詞。說白了,說豪門出敗子,其實就是一種“酸葡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