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嚎啕大慟,痛悔平日未能學有一技,深感平凡小事學之不易,遺恨沒能滿足父親於臨終。其子親手為父親更衣,見枕下留有紙條,上有字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
鄭板橋在臨終之時,也不忘告訴孩子要懂得自立、自強,並且通過讓孩子做饃這件小事讓孩子明白,自立、自強就體現在日常的小事當中。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應該明白孩子的自立恰好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隻有把生活中的小事都做好了,孩子才能夠真正做到自立。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懂得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來進行,這樣,孩子才能形成自立意識。
2.給孩子灌輸“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
一位教子成功的家長說到:“我們從小就會給孩子灌輸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並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找到成就感。慢慢地,孩子的自立意識就培養出來了,孩子反而會覺得該自己做的事不做是件丟臉的事情。”
從思想上進行長期的灌輸會使得孩子在行動上願意去接受,這樣,就會變孩子的被動為主動。
3.“不管”是最好的管
一位教子成功的家長說到:“孩子上學放學我們都不會去接送,孩子做作業我們也不會像看管罪犯一樣盯著。”
我們很多時候對孩子都不放心,實際上這是另外一種對孩子的不信任。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不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亦然。當你每天接送孩子和盯著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你累個半死,但你問過孩子他願意你接送嗎?願意你盯著他嗎?事實上,孩子對你的行為是抵觸的,所以,你會發現,並沒有因為你盯得緊,孩子就進步了,孩子反而一方麵越來越抵觸你,另一方麵,也漸漸喪失了自立的能力。
所以,在對孩子的管理上要懂得給孩子自己的成長空間,這本身也是對孩子的尊重的體現。父母要做的不是一天到晚死纏著孩子,而應該是懂得跟孩子達成協議,給孩子定好條件。你怕孩子放學以後會到外麵去溜達,那你就定個時間讓孩子幾點到家不就行了。你怕孩子作業做不完,你不會根據作業量定好幾點必須完成?
我們對孩子要做的是觀察和調控,而並非嚴防死守。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也才會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抵觸你。
4.“腦袋長在孩子頭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孩子也許不能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但是這種過程卻是很重要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的這種行為,引導孩子更好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去關心孩子答案的對錯,更不是去替孩子得出答案。
5.“摔跤”別怪“地板”
孩子不懂自立與中國家長的“特色教育”也是分不開的,比如:
孩子不小心被絆倒在地,然後大哭起來。這時候,大多數父母的做法就是趕忙跑過去,一把把孩子抱起來,說:“地板不好,都怪地板,弄跌我的寶貝!別哭,媽媽打地板。”
這是典型的教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明明是孩子自己走路不小心造成的,偏偏說是不會動的地板的不對。這樣一來,孩子也覺得自己沒有錯,是地板的錯。久而久之,孩子便認為,自己的失敗和挫折都是別人的責任。一個推卸責任的人會是自立的人嗎?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明白要對自己負責,是自己的不對,就得去勇敢地承認和積極麵對。對自己負責,才可能真正做到自立。
6.允許孩子失敗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