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飛衝天做老板(2 / 3)

3、具備領袖才能。

將自己培養成為一個傑出的老板是人一生的奮鬥曆程,而這個過程是從你與他人的關係開始。人們不會跟隨並幫助一個他們不喜歡的人,至少不會跟他太久,他們也極少會喜歡一個消極的人。拿破侖曾經說過:“領袖是推銷希望的人。”領袖給人們注入成功的希望和自信心,給人以達到目標的力量。因此,如果你想創業成功做老板,領袖才能對你至關重要。

4、創造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我自己的經驗得知,最傑出的創造肯定不是一個人不愉快時做出的。”一個人一心追求積極的事物會讓他更樂意去探索,去提出新問題,尋找新答案。對於積極思維者來說,世界充滿了可能性。有了積極的心態並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你的思維方式是積極的,你便踏上了成功之路。至於能否最終達到成功的目的地,則要看你路途上的努力程度了。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就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你的命運,是成功還是失敗,或許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幾十年前,一個貧窮的山村裏住著兩個貧窮的兄弟,他們為擺脫窮困的生活而決定離開家鄉,到海外去謀求發展。大哥去了富庶的舊金山,而弟弟卻去了菲律賓。30年後,兄弟倆又幸運地聚在了一起。今日的他們早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家餐館、兩家洗衣店和一家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其中有些後代繼承了他的衣缽,有些成了傑出的工程師或電腦等方麵的科技專業人才。而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規模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彙票。兄弟二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都取得了事業的成功,可為什麼兄弟倆在事業上還會有如此的差距呢?

兄弟團聚後,談起了分別以後的遭遇。哥哥說:“我們中國人到國外去發展,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隻有靠給外國人做家務來維持生計,外國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華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像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很多,也不敢癡心妄想,唯有安安分分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於躋身高層次生活,卻不易辦到。看到弟弟這般成功,我這個做哥哥的不免羨慕你的幸運啊!”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來菲律賓的時候,也是從事一些低賤的工作,由於當地人比較懶惰,於是便頂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越做越大了。”這個故事是海外華人奮鬥曆史的真實寫照。它告訴我們:影響事業成就的不僅是環境,心態也控製了人的行動和思想。因此可以說,心態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一個人能否取得事業的成功,最終取決於他的心態。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差別在於: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恰恰相反,他們的人生是被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總之,積極的心態是成就事業的基礎。無論你是創業當老板,還是從事其他任何工作,都要以積極的心態作為心理基礎。

膽量+見識=成功創業開頭先問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適合創業?答案是:賭徒。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冒險活動。賭徒最有膽量,敢下注,想贏也敢輸,所以,他們最適合創業。科學研究發現,賭徒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超過普通人,而創業正是最需要強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種活動。

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大凡成功人士都有某種程度的賭性,企業界人士尤其如此。很多創業者在創業的道路上都有過“驚險一跳”的經曆,這一跳成功了,就可以功成名就,一飛衝天;要是跳不成,就隻好鳳凰涅槃了。

由此可見,在創業的道路上不僅需要你有膽,更要有識,唯有二者兼備,風險才能轉化為財富。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你想創業當老板,冒險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創業與冒險有著天然的聯係,沒有膽量冒險,注定隻能是平庸者。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成功地把企業越辦越好。

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井植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像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井植點點頭說:“行!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兩萬坪空地,我們來合作種樹苗吧。一棵樹苗多少錢能買到呢?”“40元。”井植說:“好!以一坪種兩棵計算,扣除走道,2萬坪大約種25000棵,樹苗的成本是不是100萬元。三年後,1棵可賣多少錢呢?”“大約3000元。”“100萬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由我支付,以後三年,你負責除草和施肥工作。三年後,我們就可以收入600多萬元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聽到這裏,園藝師傅卻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最後,他還是在井植家中栽種樹苗,按月領取工資,白白失去了致富良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地賺大錢,非得有膽量冒險不可。隻有敢於冒險,行前人未行之路,幹前人未竟之事,才能開辟一片新天地。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原本隻是一文不名的農家子弟。那麼,是什麼成就了他青年創業的神話呢?用他自己的話說,“最關鍵的是要有冒險精神”。

1966年,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在他讀初中時家裏發生了變故,心靈的創傷讓他變得沉默寡言。但他堅信,沒有比腳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遠的路,隻要靈魂不屈,一定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1987年,王傳福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係畢業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在讀研究生期間,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電池研究中去。僅僅5年的時間,王傳福便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處長。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由於和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王傳福順理成章成了公司總經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業經營和電池生產的實際經驗後,王傳福發現,作為自己研究領域之一的電池行業裏,要花2萬~3萬元才能買到一部大哥大,國內電池產業隨著移動電話的“井噴”方興未艾。作為研究方麵的專家,眼光敏銳獨到的王傳福心動眼熱,他堅信技術不是什麼問題,隻要能上規模,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於是,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脫離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單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