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箴言四:“搏”字篇——運籌帷幄以小搏大(1)(2 / 3)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家,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家公眾公司。到本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香港英資四大家族。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牛氣衝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準了香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它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湧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家,其中有84家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獲得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潭,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彙豐控得和記洋行,標誌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彙豐物色韋理主政。後來,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家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趁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凱覦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他放棄九龍倉,必然要把矛頭對準和黃。

收購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像收購九龍倉那樣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企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隻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避實擊虛,去瘦留肥,這便是李嘉誠舍棄九龍倉而收購和黃的出發點。

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銷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香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隻因為和黃在香港首席財主彙豐的控製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彙豐控製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它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之時,他獲悉彙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這對李嘉誠來說,是個福音。

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長實財力不足,蛇吞大象,難以下咽。若借助彙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彙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他停止收購九龍倉股的行動,獲彙豐的好感就是為了得到彙豐回報。這份回報是不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l000多萬股九龍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彙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5900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彙豐的關係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彙豐的支持。包氏與彙豐的交往史長達20餘年,他身任彙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彙豐銀行副主席),與彙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彙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麵,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