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說過:“作畫人不但要把畫畫好,更要長壽。年輕時不注意身體,等到老來疾病纏身,又怎麼能有好的作品留給後人呢?”這個道理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當你功成名就時,身體每況愈下,又怎麼又心思去欣賞自己所建立的功業呢?
1.正確認識健康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實甚過其他幸福,可以說一個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
健康是人生幸福中最重要的成分,隻有保持健康,生命才會光彩奪目。
健康應是在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保持健全的狀態。
健康乃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如果沒了健康,則生趣索然,效率銳減,生命也因而暗淡。
健康是成功的前提,隻有保持健康的身心,我們才能用最大的力量來應付工作,才能取得我們想達到的成就。
對人類來說,健康是上個永恒的話題,作為當代人,健康更是第一期望。
德國叔本華曾說過:“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實甚過其他幸福,可以說一個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
在現實生活中,人除了擁有自己的身體,生命之外,金錢、地位、權力……全都是身外之物,然而,當一個人擁有了健康,他其實便擁有了人世間一切的財富。
健康,同時又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有人說生命如同一朵花,花開花落總有時,人的生命本如花開花落。又有人說:“珍惜生命吧,人生隻在呼吸間。”既然人世間最寶貴的是生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地去嗬護它?保持健康!健康是人生幸福中最重要的成分,隻有保持健康,生命才會光彩奪目。
健康乃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如果沒了健康,則生趣索然,效率銳減,生命也因而暗淡。因此,一個人有了健康的思想和健康的身體,本身便是一種大幸福。無論從事何種職業,我們都不應為了金錢去犧牲我們生命中最高貴、最美麗的東西。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有知識也有才能,隻可惜,因為身體的原因,雖抱有遠大的誌向卻終不能使之實現,無數人因身體的嬴弱過著憂悶的生活,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縱有滿腹經綸,雄韜偉略,卻因身體的原因不能發揮出來。許多人之所以做了身體的奴隸,並由此而壯誌難酬受著失望的痛苦,主要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不知道保養身心使之健全,所以,每個人都要懂得使自己身體和精神獲得健康的方法。
許多人對健康的看法是:隻要身體上無疾病就是健康。但是經科學認定:人是一個身體與心理完整的統上體。健康就是指人身體上和心理上都無疾病和異常。
對於“健康”,1946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健康,不是單純的指身體無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各方麵都包含在內。亦即是指一個完整的狀態。”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又將健康定義為:“健康應是在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保持健全的狀態。”在這三個健全的狀態中,兩個是心理和行為方麵,因此,健康的內涵和外延更擴大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健康應該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三個方麵。
如何衡量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呢?世界衛生組織又具體地提出了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即用“五快”來衡量機體健康狀態,用“三良”來衡量心理健康狀況。所謂“五快”,包括食得快、說得快、走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食得快:進食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說明內髒功能正常。
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說明頭腦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動靈敏,說明精力充沛,身體狀態良好。
睡得快:一旦有睡意,上床後能很快人睡,且睡得好,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說明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抑製功能協調,且內髒無病理信息幹擾。便得快:一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覺良好。說明胃腸腎功能良好。
所謂“三良”,包括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個性: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誌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
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應付複雜環境,對事物的變遷保持良好的情緒,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際關係:待人寬厚,珍視友情,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與他人的關係良好。不吹毛求疵,不過分計較。
“五快”、“三良”衡量法使我們能夠全麵地掌握自己的身體快況,對不良的行為可適當的作出調整,讓健康永遠伴隨你我左右。
由此我們便可對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健康實際上就是快樂的生活,快樂地麵對每一天的日子,快樂地麵對每一個人,你給自己創造快樂,也給這個世界創造快樂,你就是一個健康的人。相反,如果你給自己的生活製造痛苦,也給別人製造痛苦,你就是一個有病的人,即使你四肢健全,你的心理是病態的。而另一種人,比如像海倫,雖然她天生是盲人,但是她用她的生命突破了她的局限,實現了人類的最大潛能,為每一位身有殘疾的人作出了榜樣,誰能說她是不健康的人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健康主要是從心理上來判斷,而不是從肉體上來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