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保持身心健康(3)(1 / 3)

習慣並不隻限於行為方麵,像是綁鞋帶或開車。我們的情緒反應以及感覺也決定於習慣上。如美國著名的成功學的奠基者之一馬爾登所說:“你可以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有用、積極的公民,每天都有生活目標;也可把自己想成一名失敗者,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這種思想方式也是一種習慣。”

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是你的朋友,他會幫助你成功。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而壞習慣則是你的敵人,它隻會讓你難堪、丟醜、添麻煩、損壞健康或者事業失敗。莎士比亞說得好:“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壞的主人。”讓壞習慣主宰了自己的生活,它可不就是你“最壞的主人”嗎?

壞習慣,明人呂坤稱之為“慣病”。他說,“任意”(這也是一種壞習慣)、“慣病”,都是很難戒除的,如果能真正在戒除它們上下功夫,(就個人的修養來說),那就像是紮針治病找準了穴位,撓癢癢找對了地方。

戒除慣病是很難的。古代有一個官兒,特別容易發怒。他下決心要改掉這毛病,便在案頭上放了一塊木牌,上麵寫著“製怒”。這天屬下來說事,他聽著聽著又怒了,拿起牌子便扔向了屬下。

呂坤說,要戒除慣病,就要“著力”,事情的確如此。不以堅強的意誌來強迫自己改正,壞習慣是很難去掉的。張學良將軍年輕時染上了吸鴉片的習慣。他決意戒除,便把自己關在一間屋子裏,吩咐家人和手下人無論聽到屋裏有什麼動靜,都不許進來。他的煙癮犯了,十分痛苦,頭直撞床,大聲叫喚。屋外的人聽見了,怕他出意外,但誰也不敢進去。這樣折騰了一天,屋裏沒動靜了。家人進去看時,張學良靜靜地在床上睡著了。經過這樣的幾次折騰,張學良終於戒除了鴉片癮。

對人身體的殘害,莫過於毒品,張學良成功的戒掉了毒品,使其保持健康體魄,直至百歲高齡而壽終。

甘地被稱為聖雄。一次,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來見甘地,說自己的孩子特別愛吃糖,她想讓孩子改掉這習慣,但怎麼說孩子也改不掉,請甘地來勸勸孩子。甘地聽了,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那母親說:“一個星期後你再帶孩子來。”過了一個星期,那母子倆如約來到。甘地對孩子說了一番話,孩子回去後便戒掉了自己的壞習慣。原來,甘地也有愛吃糖的習慣,他不能自己有這習慣,而去勸別人戒除。但多年形成的習慣不是輕易能改變的,即使是“聖雄”,甘地也要花一個星期才能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戒除壞習慣還有一難,就是“習慣成自然”後,你要改變它,可能一時奏效,但過段時間它可能又會發作。拿戒煙來說,許多煙民都多次戒了又多次“破戒”。馬克·吐溫曾幽默地說:“戒煙有什麼難?我已經戒過一千次了。”因此,戒除壞習慣,要有打持久戰的毅力。《韓非子》中講,西門豹性格急躁,他為了改掉這毛病,就在身上佩帶了一條皮帶。皮子柔而韌,西門豹借此常提醒自己不要急躁。還有一個叫董安於的,是個慢性子,為了改掉這毛病,他就常佩帶一根弓弦。弓弦緊而直,能提醒他辦事不拖遝。這就是“韋弦”這個典故的來曆。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內容更加多樣。另一方麵,人們承受的壓力也在增大。這種情況下,我們人類的“慣病”也增加了許多“新花樣”。比如酗酒和吸煙,己蔓延到女性和孩子中間。吃得太多太好造成的肥胖,已成為富裕社會的大問題。美國政府的調查顯示,半數美國人起重,三分之一人患了肥胖症。最近,美國西雅圖一家渡輪公司要為他們擁有的所有渡輪更換座椅,這是因為美國人普遍體積增大,原來的座椅已容不下他們的肥臀了。還有電子遊戲,成為許多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慣病”。網上聊天也是如此。更有一些人沾染了更壞的“慣病”——吸毒,藥物濫用,賭博,等等。

有一本外國人寫的書,書名是《如何停止謀殺你自己》,講的是戒除吸煙一類壞習慣的事。這個書名再恰當不過地說出了戒除壞習慣的重要性。壞習慣就等於自我謀殺!這還要多解釋嗎?

你可能會說,我也知道有些習慣不好,甚至很壞,我也試著改掉它,但我發現改不掉。

真的改不掉嗎?美國有一個已故的鄧勒普博士花了很多年來研究習慣問題,並協助很多人改掉了咬指甲及吮大拇指的壞習慣。北京有一個年輕的出租車司機,經過努力,戒掉了毒癮,他還把自己的體會寫成了書。

馬爾登說:“你可以改變你的習慣,當然不像滾動木頭那樣簡單,但是你可以辦得到,隻要你真心希望這樣做。”他提出了六條建議:

(1)首先相信你可以改變你的習慣。對你自我控製的能力要有信心,如此才能為你的基本個性帶來積極的改變。

(2)徹底了解這些壞習慣對你身體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使你願意去承受暫時的損失——甚至痛苦——而培養出要求改變的強烈願望。麵對這些可怕的事實:體重過重會使你的重要器官不堪負荷;酒精會破壞你的身體組織;過度工作(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可能會使你的死期提早來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