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經濟間諜大盜商業秘密(4)(1 / 3)

四、沒有贏家的“貓鼠遊戲”

經濟間諜大較量

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性軍事對抗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逐漸減弱,而以科技、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競爭則日趨激烈。現在評價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關鍵取決於是否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目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重點已由相互威脅的軍備競賽轉向相互趕超的科技、經濟競爭。一場全球性的經濟競賽由此如火如荼地爆發了。很明顯,現代的經濟競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和技術的競賽,單純的資源優勢與地理優勢已退出主要位置。正如美國作者彼得·施特在《友善的間諜》一書中所稱:“信息和技術是當今經濟競爭和全球市場發展的關鍵所在,誰能掌握它,誰將在競爭中獲勝。”因此,在經濟競爭中,經濟技術情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保護自身經濟情報的安全與盡量獲得競爭對手的經濟情報,成為決定經濟競爭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當前的國際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經濟情報的競爭。爭奪經濟技術情報成為許多國家政府、企業與情報機關的一致行動。有人詼諧地說:這是一場不亞於核戰爭的經濟情報爭奪戰。

美國中央情報局曾收到英國秘密情報處誤發給它們的一個文件袋,其中一張紙上列出了香港所有接受秘密情報處情報評估服務的客戶名單。英國秘密情報處的官員對此非常坦率:“我們是一個貿易國家,所以我們將盡可能幫助工商界。”他們並不掩飾地說:“冷戰後秘密情報處的主要任務就是搜集經濟技術情報。”

不僅美國、日本、蘇聯在經濟技術情報方麵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歐美其他國家也不甘示弱,紛紛躋身經濟情報戰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早在50年代,法國間諜就因為竊到了蘇聯航空發動機的秘密,使法國航空工業與蘇聯的差距縮短了10年時間。到70年代,法國的情報機構從事經濟間諜活動更為嫻熟自如。包括“紐約的銀行家、遠東的商務代表、歐共體布魯塞爾總部的官員”在內的數千名法國情報人員中有15%~20%的人員對美國、其他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進行經濟間諜活動。

法國情報及反間諜局後來的領導人皮埃爾·馬裏翁取得了法國經濟間諜活動的一係列重大勝利。1981年至1982年,他的情報機構使巴黎從印度政府那裏得到了一筆20億美元的交易。法國依靠當地一名情報人員同印度簽訂了“對美國不利”的合同。另外,他們還幫助法國郵電局、航空公司和其他企業擊敗了美國人。1987年至1989年,法國國外安全總局在IBM公司和美國其他電子公司駐歐洲的分公司中招募經濟間諜,為法國的布爾機器製造公司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與科技情報。

1995年4月,法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業和技術情報協調機構——提高競爭力和爭取經濟安全委員會,領導所有對外經濟技術情報的搜集工作。成立不久他們就截獲了美國一直升機製造公司向中東國家的秘密報價,使法國直升機公司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12架戰鬥直升機的合同,算是報了美國人搶走“空中客車”生意的一箭之仇。

以色列間諜更是身手不凡,他們竟然偷走了瑞士公司用法國專利許可證生產的“幻影”式飛機的幾乎全部圖紙。在1968~1969年,僅一年的時間裏,他們偷去的秘密圖紙、文件達4.5萬頁,約2噸重,令人咂舌!

經濟間諜搜集的情報非常廣泛,從國家的經濟決策、預算、計劃到投資環境、產業和市場、金融、流通、產品更新等各方麵的秘密資料,從尖端科學技術到特產工藝,從企業的經營管理到商品的費用、成本、銷售、廣告、商務談判的意向及其他各項商業秘密,無所不包。其中重點是科技情報、科技成果以及尖端技術、特色工藝等。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經濟、科技大國,每年的科技投入高達2500多億美元,經濟和科技的高度發展,致使其成為各國商業間諜“獵鹿”的樂園。美國中央情報局曾列出23個將美國公司作為獲得情報對象的國家,日本、法國、以色列、韓國等國都出現在黑名單上。他們各存各的心態,各懷各的絕技,卻不約而同地將眼光投向美國經濟、科技秘密,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日本人知道,情報工作絕非“空手道”,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但他們手中的銀子並不完全是直接購買情報,而主要是把成批的研究人員送到美國,讓他們學習美國的語言文化,盡可能融入當地社會,在法律邊緣繞圈子,公然大方地搜集信息。僅在1988年,日本送往美國的此類“研究人員”多達52000餘人。

同時,日本在美國建立了大量的所謂“研究開發公司”,這些公司的規模通常很小,其業務既不是“研究”,也不是“開發”,而是緊緊盯住美國大學的實驗室,抓情報搞信息,並組成互相協作的情報網。

與“日本流”麵燦似蓮、舌巧如簧的“陰柔”相反,“法國派”則是硬派功夫,頗具“陽剛”之氣。

法國大搞美國的經濟情報可分為兩類,一是所謂“關乎法國產業生產”的國防、航空、航天等戰略性高科技情報,對此可“盜”可“買”;二是一般經濟情報,側重點是美國的經濟政策、貿易合同及談判底牌等,目的在於知彼助己。法國一些情報機構專門負責通過竊聽電話、截取傳真等手段繳獲此類情報以幫助法國公司。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一名官員認為,“有了這種情報幫助,在競標時搶到合同的機會就大增,而且可隨時洞悉對手的計劃”,這樣,“法國人就會把我們擠出市場,即使其產品不及美國貨也不愁銷路大開了。”

在拉脫維亞某軍事基地裏,出沒著一些保安警察。奇怪的是他們的興趣並不在保安,而是操作著西方製造的間諜設備,截取著軍事、外交以及商業方麵的電信。據美國《讀者文摘》披露的一份“尚未公布”的法國官方報告稱,這些法國人是為了截獲包括美國在內所有與俄羅斯有商業關係的西方國家公司的商業秘密,報告誇口說,他們能“事先知道幾乎每一個前往俄國的商務團體的行程”。

不但是大國,像以色利、韓國這樣的小國,在經濟間諜活動方麵也同樣不甘落後。以色列平均每年從美國得到幾十億美元的援助,但按中情局的說法,它卻是“所有盟國中對美國最積極從事間諜活動的國家”,因而被美國斥之為“以怨報德”。以色列竊取美國商業秘密的目的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不但是為了提高本國的工業水平,還把從美國搞來的經濟、科技情報轉售給第三國,謀求政治、經濟的二次獲利。韓國經濟間諜也頗具特色。其一是所謂“情報報國論”。韓國人認為,幫助國家盡快發展經濟,追上發達國家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能夠通過收集經濟情報促進本國企業的發展,也就是件光榮的事情了。有一段時間韓國電視台甚至公開討論這一話題,把本不那麼光彩的“偷”變成了一種罩有“道義”與“公益”光環的神聖使命。其二是所謂“寓諜於僑”。韓國在美、英、法有大量僑民,他們同樣具有濃厚的“報國”思想,也就成了情報機構最理想、最現成也最方便的接觸對象。

德國諜報專家、預備役將軍佩紹·杜克洛在題為《經濟間諜活動是冷戰後時期的武器》的文章中指出:“經濟間諜活動過去和現在都應當是國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首次把對經濟間諜的評價上升到了國家化和合法化的高度,對本已激烈的間諜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事實上,確實有許多國家把經濟間諜活動列為了該國經濟發展戰略計劃的一個環節,從而在經濟情報戰場上,你偷我竊,你爭我奪,相當多的國家都卷入了這場可怕的“遊戲”之中。你偷我的技術,我竊你的情報,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許多國家都像殘暴進食的鯊魚,在追逐他國企業的商業秘密。日本、前蘇聯、美國、以色列,為爭奪經濟強國的地位,相互間使盡了招數。他們用偷竊科學技術的手段來縮短科研周期和節省費用,致使工商業間諜戰像瘟疫般蔓延開來。

到底誰是受害者?

美國產業安全協會的報告稱,僅1997年,美國已查獲的商業間諜案就達1100多件,另有550件尚在立案調查中。報告還指出,美國每年因此所蒙受的損失,據有關方麵粗略估計大約在600億到3000億美元之間,僅阿根廷、巴西、印度、土耳其4個國家的製藥企業利用“未經授權”之美國技術的仿冒行為,就使美國平均每年損失超過150億美元之巨。另據美國知識產權法研究所的一項報告認為,過去10年來,經濟間諜活動還使美國喪失了幾百萬個就業機會。但許多國家則認為,美國實際上是當今西方經濟情報戰中的主要獲利者。據統計,美國的經濟間諜活動使他國公司每年蒙受高達數百億美元的損失。在經濟間諜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並非美國企業界,而是美國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像CIA,不僅是美國政府中的“政府”,行為超越於法律之上,無所不為,肆無忌憚,而且還是美國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民用航空公司、中山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以及若幹個租賃航空公司和許許多多個跨國公司的主要控股股東,為自己也為美國公司掠取了豐厚的經濟利益。

美國人經常指責前蘇聯КΓБ間諜偷盜美國情報,而實際上美國“偷蘇聯”也不遜色。在50年代和60年代,凡美國有可能得到蘇聯工業和技術情報的地方,沒有任何一處沒有被中央情報局偵察過。1981年6月,美國駐蘇大使館陸軍副官西木納勤和海軍副官麥科林在偷拍蘇聯一工業設施時被當場抓獲。1983年,蘇聯又驅逐了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美國駐蘇使館一等秘書奧斯本。蘇聯在許多技術領域落後於西方,但在核聚變、激光、矯形外科、能源工程、煉鋼和金屬加工等方麵有許多突破性和有價值的技術,是美國人垂涎已久的。美國人自己也承認,他們曾獲取了蘇聯的一些有價值的產品和技術,比如,華盛頓地下鐵道的鐵軌就是使用蘇聯的獨特設備焊接的。

德國也聲稱自己是“受害者”。德國警察工會估計,經濟間諜活動每年給德國造成200億馬克的損失。而該國經濟安全工作協會則認為:隱性數字太大了,無法估計。大眾汽車公司董事長費迪南·皮埃希說,在過去幾年裏,大眾、奧迪、菲亞特和斯柯達這四種品牌汽車的最新開發情況都遭到了經濟間諜“有係統”的刺探。

德國人認為,美國偷竊德國高科技情況最為嚴重,令德國工業界每年至少損失70億英鎊。由於美國政府利用其尖端技術協助德國國內工業,使得德企業界防不勝防。德國企業界和科研人員在此壓力下,被迫重新采用“冷戰時期”的工作方式,包括不使用電話、傳真機、電腦網絡來進行重要通信,甚至是同事之間麵談,也要躲到樹林裏進行,以防有人竊聽。德國安全專家出示證據表明,大喊“捉賊”的美國才是不折不扣的竊賊,他們使用衛星盜取德國的工商業機密,使德國每年為此至少損失數十億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