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諜界新動向(1)(1 / 3)

到中國撈情報

“我要搞你們的情報!”這是境外經濟間諜對中國發出的咒語!

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隨著中國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經濟的穩步發展,到中國撈情報,偷秘密,竟成為當前諜界的一種新“時尚”。許多國家的經濟間諜把目標瞄準了中國企業。

剛剛從計劃經濟體製跨入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中國企業,毫無準備地卷進了一場國際大商戰之中。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那些隨著國門打開一擁而入的許多“外國友人”中,居然有人居心叵測地把黑手伸進了他們的商業秘密。

我們不能不提醒中國人:經濟間諜已潛伏在你們身邊!

1996年5月,貴州市金築大酒店旅遊車駕駛員龔安國,在檢查車輛時發現三個租車的外國人在其車上安裝了兩個小型電子儀器,在駕駛室的頂部還架了超短天線。這一情況引起了龔安國的高度警惕,他立即向酒店領導報告,國家有關部門迅速行動。經查,該儀器係某國生產的高科技軍事裝備,三名外國間諜試圖以此方法竊取我國某項重大的軍事科技秘密。

1997年1月20日,某國駐大連市的一名外商騎車私自闖入一家軍工廠,欲對該廠加工生產的一種保密軍工產品進行拍照,被正在車間的郭士升、劉東斌兩位工人發現並製止。此人佯裝離開,趁人不備又進行了竊照。郭、劉二人馬上將這一情況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國家有關部門依法對此人進行了調查、詢問。在證據麵前,這名外商對自己的竊密行為供認不諱,最終交出了偷拍的膠卷。

我國國酒——茅台酒的生產工藝和配方屬於國家重要秘密。1997年8月,一名外籍華人攜照相機偷偷進入茅台酒廠的酒庫車間進行拍照。車間職工發現情況立即報告。我有關部門據此收繳了此人竊拍的膠卷,並將其驅逐出境……

這是被我們發現並製止了的竊密事件,而沒有發現或者發現時已泄密的事件則更是層出不窮——

雲南民辦科技園開發總公司所屬“昆明亞日鈦金電子研究所”一項國際90年代領先的“HJY-75型紅外檢測儀”技術,在昆明出口交易會展示期間被外商使用X光間諜照相機竊密並導致破壞。紅外檢測儀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項高新技術,主要用於檢測人體難以接近的遠距離物體溫度。此次竊密給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造成極大的損失。

南方某科研所老教授研製出一種抗癌新藥,治愈率極高。幾個國家風聞此訊後欲出高價購得此藥專利權,無奈老教授執意不肯,他要讓自己的發明成果在祖國的大地開花結果。後來,他那在大學讀書的女兒被英國的經濟間諜約翰盯上了。約翰以與她結婚並帶她到英國定居為誘餌,從她手裏獲取了該藥劑的全部資料。至此,這項世人矚目的專利產品開始流出國門,其損失不可估量。

重慶市某外資企業秘書楊某,被外國一經濟間諜收買。當外國間諜策劃竊取重慶市某科研所科技成果時,她欣然應允,並不遺餘力地四處活動。她找到該所實習研究員小謝密謀竊取科技成果事宜,並用巨款收買了另一個研究員,先後盜出已經鑒定的國家機密級科研成果樣品。不久他們又盜出了兩項正在研製的試驗產品及資料,出賣給了外國間諜。與此同時,楊、謝還利用盜出的一項科技成果資料,在重慶市某廠加工成型產品,然後空運給外國間諜,並將此科技成果樣品和評價函件賣給了另一境外人員。

一件件觸目驚心的竊密與泄密事件,給剛剛從計劃經濟體製跨入市場經濟大潮的中國企業家敲響了警鍾:過去聞所未聞的國際經濟間諜已把他們貪婪、卑鄙的黑手伸向了中國,正以各種途徑各種手段竊取中國的商業秘密,從而在中國大地掀起了一場經濟情報戰。稍有不慎,我們嘔心瀝血研究出來的科技成果就會成為境外間諜的囊中之物,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商業秘密就會成為境外企業的生財之道。

一、間諜黑手伸向中國

從來沒放過中國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無論是其戰略地位、資源優勢還是科學文明,無一不是許多西方國家覬覦與掠奪的目標。因此,近兩個世紀以來,在他們利用堅船利炮進行赤裸裸的武裝侵略的同時,也派出大批間諜,從事竊密與顛覆破壞活動。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間諜機關就與國民黨特務機關聯合,直接在我國設立特務組織,以抗日為名,對我解放區進行各種間諜活動。1943年8月,美國戰略情報局派特務白朗上校到昆明,成立了“戰略情報局中國總部”,並在西安、重慶、蘭州等地設立分支機構。新中國剛成立,他們就不惜冒險訴諸武力,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裏,而美國情報機關則積極配合,對我大肆進行顛覆破壞活動。多年來,美國情報機關一直把我國作為他們進攻的重點對象,在我國周圍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間諜網。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他們更是變本加厲,派出大批以各種身份作偽裝的間諜潛入中國,肆無忌憚地竊取我國的秘密情報。

英國對我國的間諜活動也由來已久。在舊中國時期,英國情報機構就借各種不平等條約,利用他們直接控製我國郵政、海關、稅務等部門和駐我國的外交、文化機構,廣泛進行竊密活動。解放前夕,英國特務在我國的公開機構和人員被迫撤退,但也有計劃地潛伏下來一批間諜。解放以後,英國一直利用他們在香港的特殊地位,以香港為基地,對我進行間諜活動。1968年,中國就破獲過一起重大的英國間諜案。間諜喬治·瓦特係英國人,他於1996年12月14日以英國“維克斯一吉瑪公司”工程師身份來到中國。他來中國以前,接受了“維克斯一吉瑪公司”負責人、英國間諜傑伊布置的竊取情報的任務,來中國以後以工程師身份為掩護,進行間諜活動。他以特務手段竊取了我國大量的軍事、經濟、政治情報,被我國公安部門發現。1968年7月5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宣判,限“維克斯一吉瑪公司”在中國的人員,自判決之日起10日內離境,“維克斯一吉瑪公司”賠償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的經濟損失65萬英鎊。

日本曆來就把中國作為間諜活動的主要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就在沈陽建立了諜報機構。1937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更是派遣了大批間諜到各地刺探情報,瓦解抗日部隊。建國50年來,日本情報機關對我國的間諜活動從未放鬆過,而且還在不斷地加強和升級。他們利用中日兩國人民之間貿易和友好往來的機會,派遣間諜以商人、旅行者或各種訪華團體的名義為掩護,以參觀訪問和洽談貿易為借口,大肆竊取我國的商業秘密,刺探我國的經濟技術情報,給我國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威脅。

日本間諜為了獲取中國的各種情報,可以說是不惜一切手段,不放過每一個環節。據有關部門分析,不少日本駐華機構和部分短暫來華的日本人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收集和竊取我國的各種情報。另外,日本還特別注意培養通曉中國國情的人才,即把年輕的職員盡早派到我國,讓其親身感受到我國的實況,或者利用在我國大學學習的機會,同我國學生建立親密關係。這些熟悉中國的人回國擔任要職後,就會向日本提供有價值的情報。日本某商事會社就有150名負責中國方麵的人員,他們分布在駐中國的各辦事機構,以及汽車、化學、纖維等各營業部門,正努力通過日常商業活動搜集最新、最準的情報。

到中國撈情報成為諜界新“時尚”

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和科技事業的輝煌成就,令許多國家、許多境外企業和許多“友邦人士”垂涎三尺,以至到中國竊取商業秘密,居然成為許多經濟間諜追逐的新時尚。

目前,外國及港澳商界僅駐北京的分公司與辦事處就有一千餘家,四千多人。你也許未想到,這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在從事“與其身份不相符”的活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一名間諜,1998年來我國,在一個貿易機構以經商為掩護從事經濟情報活動,搜集了我國某部門工業布局、內部生產項目等大量經濟情報,直到被我安全部門發現而驅逐出國才終止。

在北京舉辦的一次中國科技展覽會上,某國一情報人員,以商務人員的身份混入其中,拿著產品介紹書四處活動。當他與北京某公司建立聯係後,又以洽談業務為名,了解到該公司隸屬某高科技研究部門,便設法結識了這家公司的代表馬工程師,施以小恩小惠,並許願幫其出國留學,在一年多時間裏,秘密約會十餘次,向馬某套取了大量科技秘密。

中央某部的一名采購員,有一次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巧遇一位外國人。此公不僅好“侃”,還兼有吹牛的毛病。他謊稱是在沈陽軍區後勤部供職。老外一聽,越發與他親切。兩人“侃”得熱鬧,哪裏知道這位老外竟是某國情報機構的間諜。雙方約定了第二次見麵時間和地點。第二次見麵,老外掏出外彙券送給了“中國朋友”,並約定下周再見。第三次見麵,老外才露出真麵目,迫不及待地提出要他搜集經濟情報,此公這才深感問題嚴重,找到我國家安全部門交代了情況,擺脫了外國間諜的糾纏。

有位外國“客人”在參觀我國某尖端科研工廠實驗室時,效仿日本間諜參觀法國一家照相器材廠的竊密手法,讓領帶末端“不小心”醮到了桌子上的一盤溶液。巧好負責陪同參觀的我方一名負責人不久前進行保密知識培訓時,聽保密幹部介紹過日本客人用領帶竊密的故事,立即斷定他是在試圖竊取盤中溶液的樣品。他將計就計,也用法國人對付日本間諜的辦法,吩咐女服務員給外國客人換上了一條新領帶。

善良熱情的國人也許並不知道,海外間諜機關在中國尋覓、製造、安插“釘子”的方式並不是電影電視裏那樣誇張的粗暴與神秘。現在他們往往是先利用各種渠道摸清“獵物”的情況,包括其經曆、表現、性格、愛好、社會關係、家庭情況、經濟收入甚至個人隱私等,然後利用其弱點引誘上鉤,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在不傷害“感情”、“麵子”的情況下,逐步下陷,直至不能自拔。

某大國情報機關的大型計算機係統內,已經儲存了一大批中國的“有關人員”。他們的工作十分細致而“科學”,將中國“有關人員”按職業、政治態度進行分類,並列出哪些人應當作為一般官員交往,那些人可以通過吃吃喝喝搞到“一般”情報,哪些人可以通過心照不宣的辦法建立情報關係,均一一登記在“冊”。

某些外國大公司的駐華機構為了竊取中國的商業秘密,常常將其聘用的中國高級雇員以及中國某些經濟部門的骨幹請到該國“學習”,名義上是幫助我國培訓業務骨幹,實際上是為他們培養義務情報員。他們對中方“培訓人員”的招待非常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天給一疊零花錢,“重點”人物回國時還贈以彩電、錄像機等等,臨別時也無特別交待,隻遞一張名片,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請多關照”。

中國的一句俗話真是至理名言: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中方培訓人員回國一段時間後,對方就會打來“討債”的電話:“××先生或小姐,我最近正在研究××課題,能否請您幫忙提供貴國××資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讓你難以拒絕。

有人以為,中國目前經濟不發達,技術不先進,沒有什麼密可保。他不知道,就在他麻痹大意的時候,已經有許多雙貪婪的眼睛在盯著他了。來自國家安全部門的最新報告顯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國際經濟間諜把中國列為竊密的主要目標,加緊了對我國經濟和科技情報的收集。他們往往以商人、學者、專家、投資合資者等身份出現,利用貿易、文化、科技等交流機會,采取各種手段,搜集和竊取我國的經濟與科技情報,直接威脅我國經濟與科技的正常發展,尤其影響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作為中國企業家,不知是否都已感受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