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麵強化,造就才俊
辯論藝術是高度靈活,富有充分創造空間的藝術,僅僅憑借某些《雄辯術》,《論辯學》等教科書的指點、或死守著若幹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論辯信條亦步亦趨,那是永遠不會造就冠軍的。
要想在競爭激烈的辯論賽中取勝,必須對參賽隊員的知識結構,應變技巧,心理素質等方麵進行綜合的強化訓練。
2搜集證據,運籌辯略
辯論作為觀點和思想的交鋒,說到底,是同辯手們知識水準的高低、知識積累的厚薄直接相關的,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運動項目。語言的力量之源,部分可以說來自諸如生動的語氣、優美的詞句,但主要的部分還是來自於人類因知識而產生的理性與科學的力量。辯論中的一方即使技巧嫻熟,但如果沒有較高的知識水準和豐富的知識積累,不僅可能陷入“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而且也可能對對方的論點論據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雲而使自己的論辯難以為繼。這種“點式思維”,也會如一串斷線的珠子,沒有延續的主線,讓評判和觀眾隻看到虛點的槍尖,產生零亂無序沒有章法的感覺,這於己方求勝自然是十分不利的。好的辯手必須把辯論看作是一種知識的較量,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看作是辯論的首要基礎。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用在辯論場可謂是絲毫不爽。如果說當今世界之爭是科技與知識之爭,那用在辯論場,也是如此。如果認為隻要能說會道,就能勇往直前,那對辯論的誤解就太深。
複旦大學隊兩度在新加坡奪得辯論會冠軍,評委和新聞界的評述無一不涉及複旦的辯論隊員們學術底子較厚。北大隊去年取得萬家樂杯高校辯論賽第一,相對來說他們的知識優勢,奠定了他們較好的場上優勢。事實上,缺少知識的辯手有如缺少彈藥的槍炮,即使轟鳴,也不可持久。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在辯論中有足夠的知識?應該說,知識是無窮盡的,但相應的知識積累卻是可以實現的。一是要讀書,讀大量的書,隻有在讀書時涉獵麵廣,才能博聞強記,打下厚實的知識根底。一個喜愛辯論的人,必須首先是一個喜愛讀書的人。二是在知識結構上,要注重“專”和“博”,“精”和“雜”的結合。現代社會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想要通曉各門學科幾乎不可能,但有限的精力不妨在學有專攻的同時,廣泛閱讀、涉獵各方麵的知識、信息。盡管有的知識也才隻知皮毛,但也是重要信息,依然可以構成思維索鏈上的一環。隻有把專業精熟的優勢同知識麵寬的“博”結合起來,辯論中才能應對自如。
3選擇正確的思辯方法
一般地說,思辯指的是辯論所運用的基本思想方法。拿到一個辯題,我們腦子裏很自然會有很多想法:如何破題,如何論述,如何反駁對方,如何組織語言,等等。把這些靈感經過反複推敲,形成指導辯論進行的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即是思辯的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路”。
如果把辯論比喻成一列火車的話,那麼知識則是火車的車廂,思辯是支撐車廂的車輪。辯論要精彩,關鍵是要靠車輪快速而又準確的帶動,隻有這樣才能引導知識的車廂沿著辯論雙方的爭論所設立的軌道隆隆向前。我們所說的辯論時的反應敏捷、思路清晰和立論縝密,都是對思辯這一車輪運行狀態的良好描述,都是因思辯的力量而體現出來的。陸機在《文賦》中有這樣的論述:“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就是言此。
在辯論中,怎麼樣才能發揮出高效能的思辯來呢?
西方盛行的辯論分析非常講究思辯時的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和結構功能,這是達到嚴密的、連貫和清晰的思辯能力所需要的係統的思維訓練。盡管有些辯手沒有學過邏輯,沒有經過這樣嚴密的訓練,但隻要具有較高的知識水準,邏輯推理的能力、形象思維和辯論思維的能力通常也都具備。如果再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或個人的自學,在思維的邏輯性和辯論能力等方麵也都會有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