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由於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發展、逐步前進和逐步提高的過程,而其中謬誤總是難免的。因此,在研究詭辯時,把混雜於其間的謬誤“分離”出來,單獨認識它,對我們更為準確地認識和把握詭辯,是很有用處的。3反駁論證忌“以假代真”

在論辯中,假言判斷是經常被使用的邏輯論辯方法,因為它是肯定或否定某個觀點的有力推理形式。但在運用假言判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有些假言判斷貌似正確,實際上是錯誤的,虛假的。我們可以將這種虛假的假言判斷稱之為“以假代真”。“以假代真”的現象,具有一定的市場,論證者用之,反駁者也用之。誰用之,誰上當,我們要提高警惕,盡量在辯論中少犯甚至不犯這種錯誤。

浙江某學校曾經用這個題目——“能力培養是否比知識學習更重要”舉行了一場辯論賽。正方在辯論賽中說:“一個人如果光有知識而沒有能力,那麼又將如何實現知識的價值呢?”反方用同樣的方法來反駁:“一個人如果光有能力而沒有知識,那麼又將怎樣發揮其能力的作用呢?”雙方你來我往地辯論了大半天,在這個意思上糾纏不休,最後沒有也不可能得出結果,隻好不了了之。其實,在他們雙方所使用的假言判斷中,其前件都是假的,無論一個人對知識和能力有怎樣偏頗的理解,他絕對不可能光有知識或光有能力。知識和能力性質決定了他們二者不可能無絲毫聯係地分開,它們是緊密相連的,不能截然分開,而且人的社會活動也決定人不可能光長才幹或光長知識。上述辯論都試圖用假設知識和能力的分開,是虛假的,不能成立。

這種時候,高超的辯手就在於能夠放棄這種無效的假言判斷來論證觀點,而應及時的揭露對方辯論的漏洞,為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樹立觀點開辟另外的道路,那麼將把辯論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從而能夠否定對方的觀點,扭轉戰局,戰勝對手。如果像上述辯論那樣陷入這個井裏跳不出來,那麼不但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反而將辯論引得更加模糊。

無論是在辯論賽中,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以假當真”的現象特別是屢見不鮮的。某大學浪費糧食現象特別嚴重,一位領導同誌批評這種現象時說:“這些同誌沒有好好地想一想,如果每人每天浪費一兩糧食,我們學校3000人,每天就浪費180公斤糧食,每年全校就會浪費5萬公斤,如果全國幾億人口都像我們學校的這些同誌一樣,那麼一天將浪費5000萬公斤,一年就是180億公斤的糧食,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啊!”這個分析從邏輯上看,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從現實生活來看,卻是虛假的,因為它沒有一個正確的前提。不可能全校每個學生都像那些人一樣一天浪費一兩糧食,更說不上全國每人每天可能浪費一兩糧食!所以這樣的話聽來很少有說服力,聽者隻好莞爾一笑,不予理睬。又如,在批評某人超生時,說:“全國人人都像你這樣。違反計劃生育,超生一個,又超生一個,那麼我們國家將增加多少人口,我們的糧食還夠吃?房子還夠住嗎?

再如,在表揚某同誌的創造精神時,號召大家向他學習,某領導說:“如果我們這裏的同誌,都像×××同誌那樣,開動腦筋,創造發明,把工作效率提高一倍,那麼我們的生產產值不就可以翻一番,我們的工資獎金不也就可以相應地提高嗎?”類似等等,所有這些證據,都是不值一駁的,即使用來說教,也隻能嚇唬那些沒有邏輯知識的人而已,而對那些有點思考能力的人是沒有說服力的。

“以假代真”之所以存在市場,是因為他有兩點可以用來迷惑群眾。具體分析如下:

(1)以“純”代“雜”

事物是複雜的,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單純,可是有人硬把複雜的事物賦以單純的性質。如本文中的例子,知識和能力本來就有相輔相成的關係,而你硬把它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這就脫離了事物的本來麵貌,就是“以假代真”了。可是知識和能力又是兩碼事,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把它們割裂開來,似乎是真的了,這就是人們被迷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