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過著簡單的生活,將“天人合一”的理念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他們將堅韌、樂觀、苦中作樂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孩子們運用著自己的想象,將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都變成了自己的玩具:春天牽著自製的風箏在田野上奔跑;
夏天在家門前的小河裏嬉戲;秋天一片片金黃的落葉成了孩子們手中比試的“武器”;
冬天結了冰的河麵又成了他們天然的遊樂園。……
如今的孩子擁有了越來越多高科技的玩具,可他們從中得到的快樂卻越來越少。居住環境的封閉和課業負擔的加重也使得孩子不得不選擇留在家中獨自玩耍。當父母為越來越多的“小眼鏡”和“小胖墩”們日漸孤僻的性格而憂心忡忡的時候,那些已經漸漸遠去的遊戲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事任何活動都需要有興趣,否則,活動的效率就難以提高。實踐證明,一成不變的東西會令小朋友生厭,隻有在實踐和創新中,才能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如果改變一些傳統、單一、枯燥的遊戲玩法,就能加強對小朋友創造精神、意識和才能的培養。我們要抓住遊戲機會,鼓勵小朋友敢於嚐試、勇於創新。在遊戲中給予小朋友自由發揮、大膽創造的廣闊的空間,對學生萌發的創造欲望給予肯定,並放手讓他們去思維、去創造,讓小朋友有機會去真正實踐,真正體現出小朋友的主體作用,表達自己的獨立個性、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從而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取得進步,享受到自我創造、學習所帶來的快樂。我們要指導小朋友創新的方法,提高小朋友創新的能力。引導小朋友去觀察、尋找一個遊戲項目或一個遊戲動作中的缺點、空白點,引導小朋友做加減法。要做到遊戲的創新,必須了解小朋友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過程,采取正確的遊戲方法。比如采取遊戲的方式,選取優秀的遊戲內容,在音樂的伴奏下,指導學生動手、動腳開展一些活潑有趣的活動。如遊戲“小紅軍長征”在讓小朋友了解曆史的同時,要求他們勇敢勤勞,發展爬的技能和控製身體平衡的能力,在音樂的伴奏下,使其動作逐步趨向協調靈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遊戲的操作性要強,遊戲方法、規則要便於操作控製和裁判,因此,對伸縮性強、規則可變性大、主觀裁判隨意性較大的遊戲來說,創新時一定要合理設計,進行必要的實踐考證,嚴格把握好操作環節和裁判標準,這樣就易操作,比較好控製。創新遊戲要具新穎性、趣味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使他們有施展各自創造能力的機會並產生一種新鮮感。趣味性是遊戲的一大特點,缺乏趣味的遊戲,就會失去遊戲的特色。因此,在進行遊戲創新時,要多挖掘生活、喜劇、傳統文化、演藝等方麵的素材並篩選出適合遊戲特征的內容。這樣,創編出的遊戲既有欣賞價值又有新意,也能吸引小朋友,激發小朋友興趣。千萬不能任意拚湊,弄巧成拙,失去遊戲原來的味道。
遊戲創新的突破口,就是在創編遊戲時,注入思想內容,使遊戲更具有生命力,能為小朋友所歡迎。如“喜氣洋洋大豐收”遊戲,原本就有思想教育的因素,如果老師和家長結合市場經濟,一步一步地進行引導——通過勞動獲得豐收,說明勞動是光榮的,但是,要珍惜勞動成果,豐收的果實要顆粒歸倉,還要運到市場上去出售。這樣就使遊戲有了新發展,不僅調動了小朋友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也會增色不少。
遊戲規則
1.在場地上畫出一定範圍作為“池塘”,由4~6名學生當“捕魚人”,其餘學生當“魚”,分散在池塘裏。
2.主持人發令後,“捕魚人”進入“池塘”手拉手做成網捕“魚”,被圍住的“魚”就算被捕住了。被捕住的“魚”立即與“捕魚人”拉起手來捕捉其他的“魚”,直到把所有的“魚”全捕完或剩少數“魚”為止。
遊戲變式“大漁網”遊戲活動範圍大、奔跑時間長,容易造成學生負荷過大。並且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多,思想不統一,且在高速狀態下奔跑,有一定的危險性,中間的一些學生被兩頭的學生拉拖,肩部很可能受傷。由於網越來越大,移動不便,很難在短時間內把“魚”捕光。為此,可改組遊戲結構,如適當縮小場地,適當減少結網的人數,一般以3~5人為好,被捕的“魚”滿3~5人就另結一個網投入捕“魚”。網小便於聯合圍捕,這樣一改可以很快將“魚”捕光,從而控製運動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