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工具性
演講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手段,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學識、任何發明創造,都可以借助演講這個工具來傳播。可以說,演講是最經濟、最實用、最方便的傳播形式,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5)聲形一體化性
演講有一定的場麵,一人講而眾人聽。演講者在演講時,同時使用有聲語和體態語表達思想和情感,聲形一體化。也就是說,聽眾聽演講,既有聽的又有看的,既聽有形象的聲音,又看有聲音的形象,傾聽和直觀融為一體。當然,其中占第一位的,還是演講者的有聲語言,成功的演講應藝術地處理聲與形的關係,使二者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在演講活動中,有以下兩種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有的演講者隻“講”不“演”,隻注重它的實用性而忽略了它的藝術性,使演講幹巴枯燥,因而削弱了演講的效果;二是有的演講者過分地“演”,追求相聲、評書、朗誦、講故事等其他藝術表演技巧,衝淡了演講的現實性、實用性和嚴肅性,顯得滑稽可笑,達不到演講應有的目的。
對應於演講特征的複雜性,它的類型也是多方麵的。
從演講的場所看,有集會演講、街頭演講、課堂演講、法庭演講、廣播和電視演講。
按演講的內容分,有政治演講、學術演講、禮儀演講。
根據演講的組織方式,有即興演講、命題演講、辯論演講。
依演講所使用的表達方式,演講有議論性的、敘述性的和抒情性的。
論風格,演講有激昂型的,深沉型的、活潑型的、嚴謹型的。
演講的類型不同,對演講者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演講者能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切不可混為一談、不加區分。
2演講發展的悠久曆史
(1)演講在我國的發展
演講在我國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中,人們靠口頭語言交流思想,傳播知識,組織勞動。原始部落的首領在組織勞動、反擊其它部落侵擾時,必須把全部落的人召集在一起進行訓導,為此就要運用一定語言和一定的形體動作。這種有聲語言和形體動作(後來叫態勢語言)有機結合的表達方式,就是演講的雛形。
真正有史實的演講,是在有了文字以後。我國古代的《尚書》中,就記載有不少“誓詞”。這些誓詞就是部落首領在率眾出征之前的演講。可以說,誓詞是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演講詞。
此後,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演講在各種政治風雲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遊說列國,到三國時期諸葛亮舌戰群儒,再到太平天國金田舉義,各種政治活動都缺少不了演講。
到了近代,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宣傳變法維新,把我國的演講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辛亥革命中,一大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如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秋瑾等人的革命宣傳活動,更是發揮了演講的作用。如秋瑾曾在20世紀初積極組織了演講練習會,並對演講的作用給予高度的評價。她指出:“要開化人的知識,感到人的思想,非演講不可。”在《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的演講詞中,她對婦女在封建社會中的悲慘遭遇寄予極大同情,批判了封建倫理道德,鼓勵婦女們同封建勢力抗爭。他們的演講活動,在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中,發揮了巨大的啟蒙教育作用。
“五四”以後,登上政治舞台的我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進知識分子,運用演講宣傳革命,宣傳科學與民主,使演講發揮了更大的社會作用。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都是有名的學者和演說家。
我們黨的領袖毛澤東、周恩來等在演講方麵也都是傑出代表。他們的演講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可以說,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與我黨重視演講、善於鼓舞和激勵群眾是分不開的。
今天,舉國上下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全國人民麵前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在這個時期中,人與人的交往,國與國的交往,思想、文化、技術的交流,都日益頻繁和廣泛。為了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不僅要求領導者的思想素質、知識水平不斷提高,還要求領導者必須有反映這種素質和水平的演講能力。演講能力已成為衡量現代化人才的重要標誌之一。新時期造就著一代新人,也促使我們的各級領導者提高演講水平。這是實現現代化、走向新世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