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吳王的小兒子名叫季紮,因封地在延陵(今江蘇武進縣),所以世人稱他為延陵季子。
一年,季子出使晉國,途經徐國,便去拜訪他的朋友徐國國君。
席間,徐君看見季子身佩的寶劍,羨慕不已,又不好意思開口向季子索要。季子看明白了徐君的心事,但國事在身,不能當場把寶劍贈送給徐君。他心中暗暗打算,事後一定讓徐君如願以償,把寶劍贈送給他。
季子出使晉國返回吳國途中,特意來到徐地,去實現心中的承諾,將寶劍贈給徐君。可是,徐君這時已經死了。季子得知消息後,心裏很悲痛,便決定將寶劍送給當時繼任的徐君的兒子,以了卻徐君生前宿願。
隨從人員得知此事,便在一旁說:“這寶劍是吳國的國寶,是不能送給別人的。況且人已死去,就算了吧。”季子說:“這寶劍並不是現在我才答應贈給徐君的,而是以前我來這裏時,徐君曾對這把寶劍羨慕不已,我因重任在身,不能當場贈給他,但我心裏已經答應了。現在徐君死了就不贈寶劍,答應人家的事不做,這是欺心啊。愛劍偽心,正直的人是不該這樣做的。”於是,取出寶劍贈給徐君的兒子。徐君的兒子連忙謝絕,說:“父親在世時並沒有叫我接受您的禮物,我是不敢違背的。”
季子見徐君的兒子終不肯接受寶劍,便來到徐君墓上,親手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實現了自己心中的諾言。
答應別人的事,就應該做到,不要做一個讓人看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