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朱暉守信義不忘重托(1 / 1)

東漢時,有位賢士叫朱暉,河南南陽人。他幼年時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養了他。

朱暉在太學讀書時,以人品高尚,團結友愛,受到同學們的敬重。特別是他不負朋友之托,恪守信義,照顧朋友家的事更是感人。

朱暉有個同學叫張堪,在一起讀書時很敬重朱暉的人品。後來,張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一天,他見到朱暉,便握著朱暉的手,很傷感地說:“我得了絕症,恐難久於人世,我死之後,希望你能幫助照顧我的妻子兒女。”朱暉安慰他,要他好好養病。但沒有明確表示答應。不久,張堪去世,朱暉為他料理喪事,並親自去他家看望,見他家生活貧困,便每年派人給他妻子送去穀50斛,布5匹。朱暉的兒子朱頡對他父親的行為不大理解,便問到:“父親與張堪不過是一般的同學,為什麼要這樣熱心照顧他的家庭呢?”朱暉說:“張堪生前把我當作知己,托我照顧他家,我就應該像知己一樣照顧他的家人。”

朱暉還有一個同郡好友叫陳揖,他倆常在一起談詩論文。後來,陳揖不幸離開人世,留下妻子和沒有出世的嬰兒,生活很困難。不久,兒子陳友來到了人間,他家的生活更加困難了。朱暉知道後,經常在經濟上幫助他們。陳友自幼就聰敏好學,德才兼備,朱暉很喜愛他,決定把他培養成才。

後來,司徒桓虞為南陽太守,聽說朱暉人品高尚,學識淵博,便請他來府敘談,果見朱暉儀態大方,談吐風雅,桓虞極為敬重。便提出要用朱暉的兒子朱駢為府衙官吏。朱暉想到好友陳揖的兒子陳友品學兼優,家境貧困,生活難以自給,便說道:“小兒才疏學淺,難當重任,本郡書生陳友,家貧好學,德才俱佳,可以任用。”桓虞見朱暉舉賢不舉親,深為敬佩。

過了幾天,桓虞召見陳友,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陳友應付自如。桓虞見他才思敏捷,政見卓識,非常高興,便委派為府中重要官吏。陳友勤奮好學,廉潔奉公,辦事總是高人一籌,深得桓虞信賴。

從此,朱暉為朋友守信義的佳話也就在南陽傳開了。

信用就像一麵鏡子,隻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