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中華軍事謀略的奠基人: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約與孔子同時。字長卿,齊國人,出生於名門望族的軍事世家。後去齊歸吳,淡泊功名,專事兵法研究。後被舉薦,曾以《兵法》13篇見吳王闔閭,被任以為將,曾與伍子胥一道助吳攻楚,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例,使吳國名顯諸侯。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兵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專著;對中國、對世界的軍事史,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早在漢代,《孫子兵法》即已成為兵學之冠,司馬遷曾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13篇。”第一個注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他要求軍事家們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的真諦。明代中期名將戚繼光則認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認為,自從有了《孫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國的軍事哲學”。《孫子兵法》早已漂洋過海,被傳到許多國家,受到了相當廣泛的讚譽,認為它的內容“閎廓深遠”,“詭譎奧深”,是“最早最優秀的著作”,稱道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武及其軍事科學著作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1田園隱居,勘察戰史
春秋時的孫武,原是齊國田氏家族的後裔。齊國的田氏是聞名天下的望族,世代均出過有德有能的人物,在齊國位居卿、大夫等高官者不乏其人。孫武的祖父最初是一名大夫,在出兵征討莒國(今山東莒梁一帶)時立了大功,乃由齊景公封於樂安(今山東丘縣之北),並賜孫姓,從此與田氏分開,成為獨立的一家。田氏家族與陳氏、鮑氏家族因爭權奪勢而發生武鬥,雖然田氏家族獲得了勝利,但孫武對本家的做法很不滿意,同時對這種不光彩的“勝利”感到很慚愧,因而離開自己的祖國而來到了吳國。
當時的吳國在今江蘇北部到浙江南部一帶,雖被稱為蠻夷之邦,然而物寶天華,生活富足。孫武率領眾多的族人和奴婢來到吳國,向官方申請開墾荒地,結果在吳都以西、羅浮山以東一大片荒蕪潮濕之地安家立業。孫武在山麓上興建村落,開鑿圳渠,徹底改善排水係統,幾年之間便使荒蕪之地變成了渠水縱橫的肥沃良田,村落也就成了頗有名氣的孫家村。
吳國人對齊國的田氏之亂也有所聞,他們認為孫武所采取的態度大有賢者風範,且為名門之後,便向吳王餘祭推薦,餘祭也覺得不能將能人棄之於草莽,便想委以高官。孫武被召入宮後,一聽說要他做官,便堅決不接受。他說:“孫某不才,學識淺陋,而且體弱多病,如果出來做官,肯定會使大王失望、有負國家重托的。我隻想歸隱於田野之中樂享天年,此外別無他念,請大王憐恤亡命之民,請讓我做一名普通百姓吧。”
吳王餘祭見孫武果然消瘦無力,性情似乎有些懦弱,而且談吐並沒有什麼宏言高論,也就沒有再勉強他。
於是孫武仍然歸隱田園,放情於山水,悠哉遊哉。
孫武本人是討厭戰爭的,對於戰場上刀劍飛舞、喊聲喧天的慘烈情景始終難以忍受。然而他卻喜歡研究戰史。早在少年時代,每當遇見老一輩的人,總是要打聽昔日的戰爭情形;如果遇到曾經實地參加過戰鬥的人,一定請他講一些實戰的經驗。久而久之,他漸漸知道了打勝仗有打勝仗的理由,失敗也有失敗的原因。
孫武常常把研究的心得寫在筆記簿上。此時距離紙張的發明尚有六百多年。所謂筆記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書寫,然後再連在一起。至於交戰地圖,他則繪在大張的帛布上,注明軍隊或軍船的配置及移動情況,標出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有時還要加上自己的評語。他想,如果能將勝敗的原因和理由探究明白,增加己方取勝的條件,促成敵人落入失敗的情況,那麼,百戰百勝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潛心研究的結果,漸漸形成他的獨特的軍事思想。
經過長時間的搜集資料,腦子裏有了初步概念之後,他又前往戰場實地進行勘察和研究。這項工作在交通條件相當落後的當時,是極為辛苦而麻煩的。然而他卻樂此不疲,前後竟持續了20年之久。例如他為了考察吳楚天門之戰的情形,便不顧旅途的勞累,跋涉數百裏,來到位於今南京上遊40公裏左右的天門,在東梁山和西梁山兩山夾峙的汪洋人河裏乘著一葉小舟,細心地觀察、研究,時而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簿上寫寫劃劃。然後又把小舟劃向岸邊,撥開水麵上叢生的蘆葦,冒著熏人的青草熱氣,爬上堤岸,不勝感慨地四處張望,然後又取出本子振筆疾書。
孫武研究戰爭、戰略和戰術,並非要借此去遊說諸侯從而獲取高官厚祿。他沒有名利之欲,完全出於個人的興趣。他隻希望自己能夠安分、平凡而恬靜地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