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隻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係。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征。加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篆,因李陽冰出現而複蘇。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複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鬥豔。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大篆,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鄭道昭(?~516)北朝魏詩人、書法家。字僖伯。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大臣鄭羲幼子。孝文帝時,歐陽詢《九成宮泉銘》
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隨孝文帝南征,在懸瓠君臣聯句作歌,傳為佳話。宣武帝初,遷秘書監,因從弟鄭思和事株連,出為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後複入為秘書監。死後追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諡文恭。
在北朝文學開始興起之際,鄭道昭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其詩長於寫景,略具清拔之氣,與南朝的謝靈運和鮑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詩人模仿齊梁不同。如《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裏登雲峰山論經書》的“雙闕承漢開,絕□虹縈□;澗□禽朝迷,竇狹鳥過亟“,《登雲峰山觀海島》的“山遊悅遙賞,觀滄眺白沙“,筆力勁健,較有氣勢。他的文章,兩篇是章表,無甚特色,僅《天柱山銘》尚有文采。《魏書·鄭羲附道昭傳》說他“好為詩賦,凡數十篇“,但今僅存詩4首,文3篇。輯入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鄭道昭喜歡修身養性,煉氣化丹,曾於延昌元年(512年)在萊州大基山依車、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雲堂“、“宋陽台“、“玄靈宮“、“中明壇“等煉氣之處,並刻字誌之,還做了一首《置仙壇詩》題刻於壁。從此,萊州雲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揚四海。熠熠生輝的石刻,使海內外遊人墨客向往。又稱“真書““正書“代表人物: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隸書
孔廟碑隸書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複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麵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曆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評雲:“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發’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雲:“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跌宕,更為書家所欣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