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功成身退,中華富商
第一人:範蠡1範蠡事略:智慧人生
範蠡,字少伯,楚國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於“衰賤”家庭。初為楚國名士,文種為楚宛令時,二人相交為友。後他們認為楚非貴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與文種同事越王。越王常與範蠡談論治國之策。勾踐即位,與吳作戰,擊敗吳軍,箭傷吳王。吳王死時,叮囑其子夫差報仇。吳王夫差即位,操練軍隊,日思報複越國。勾踐得知後,不聽範蠡勸諫,遂先發製人,主動征伐吳國,被吳打敗。戰敗後,勾踐聽從範蠡之計,派大夫文種赴吳求和,並以美女、珍寶密賄吳國太宰,使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夫妻入吳為質。範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後,他輔佐越王勾踐,刻苦圖強,臥薪嚐膽。越王聽從他的建議,勾踐夫婦親自耕種、織布,禮賢下士,賑濟貧苦,吊慰死者,終使越國大治。越國富強後,勾踐多次欲攻伐吳,範蠡均以勸阻,待吳王聽信讒言殺掉忠臣伍子胥、國力衰敗時,範蠡方揮師攻吳,滅吳國,助越王深謀20餘年,報會稽之恥,拜上將軍。後又助勾踐揮兵北進,會盟諸侯,使越王勾踐遂成霸業。
此後,範蠡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共安樂,向越王勾踐請辭不許,遂留下書信,乘舟出海逃至齊國,改姓名鴟夷子皮,開荒種田,引海水煮鹽,治產數千萬。齊人聞知其賢,任為相。他則感歎:“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這都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祥啊!”乃棄官,盡散其家財,隱居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自號陶朱公,專事經商,致資累巨萬。卒於陶。他生前還曾著有《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國語》、《史記》均有記載)
在中國的經濟思想史上,範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論成為商人們尊奉的信條,人們把經商事業稱為“陶朱事業”,把世代經商為業或買賣公道稱為“陶朱遺風”。清代我國三大版畫產地之一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中有“文財神陶朱公”,蘇州有“陶朱公種竹養魚致富千倍利”的年畫,人們把商代之比幹、春秋之範蠡、三國之關羽並稱為“三大財神”,乃取比幹之忠誠、範蠡之智慧、關羽之仁義,認為這是經商致富的訣竅所在。範蠡的“經濟循環論”、“積著之理”、“待乏原則”、“平糶齊物價格理論”,至今仍閃耀著先秦經濟學說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裏的精當理論,範蠡被尊稱為“商祖”、“商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範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之一,他的許多觀點和實踐對於今天仍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在這裏,僅就他的外交思想、經濟思想及民本思想進行梳理和研究。
範蠡經濟思想的出發點就是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因時製宜,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變化而造成的,因此,他主張糧價低賤時由政府收購,昂貴時由政府以平價售出,以免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他主張發展商業,主張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認為農業收成的好壞關乎農民利益和商品價格,乃至社會的安定和混亂,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強盛衰敗。另外,他主張仁義經商,造福社會和人民。2400多年前的奴隸社會裏,他具有這樣比較進步而成熟的經濟頭腦和舉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這和我們今天的“宏觀調控”,關心“三農”問題頗有許多相同之處。今天,在經濟建設大潮中,學習他的經濟思想和創業精神,對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