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他的民本思想。範蠡始終“以民為本”,認為“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他多次對越王勾踐說:“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他始終把自己擺放在平民地位,時刻想到應為人民大眾謀求利益。從政時殫精竭慮,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建立功勳;當平民時自食其力,辛勤勞作;經商時又信守合同,講究職業道德;致富後又散其資金,幫助解決貧困人民的生活問題,這種民本思想與我們的“為人民服務”和“公仆意識”十分相似,他的民本思想確實值得今天的從政者和經商者乃至一切工作者、勞動者讚揚和學習。
2結交文種,佐越滅吳
範蠡年輕時頗有才學,狂放不羈。當時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種,聞聽範蠡的名氣,派小吏代己登門拜會,範卻避而不見,小吏回來後不滿地說:“範蠡是國中狂人,向來這等傲慢無禮。”文種笑道:“我聽說有傑出才能的士人,都會被人看作佯狂;胸懷獨到見解的人,也常會受到他人的毀謗,這是因為你們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於是文種親自驅車去看望範蠡。範蠡起初依舊避開,後得知文種是獨自駕車來的,深感其意誠,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齊地出來見文種。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從此結成至交。
範蠡根據自己平時對天下大勢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告訴文種,中原文化在南移,繼長江中遊楚國一帶逐步得到發展之後,下一步將是長江下遊地區開始進入先進的行列。他約文種一同東下,到長江下遊地區這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尋找機會幹一番大事業。文種覺得他的預見很有道理,欣然應允,很快辭去官職,與他一道沿江東下。兩人先來到吳國,欲輔佐吳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視,於是離開吳國繼續南行,到達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
當時的越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小國,到處都是未開墾的荒地。越王勾踐很賞識範蠡和文種,很快封他們為大夫。勾踐經常找範蠡談軍國大事,要他出謀劃策,範蠡則知無不言,盡心謀劃。由於他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並明察天下大勢,所以成了勾踐的主要謀臣。君臣相得,同心協力,越國很快在各個方麵都有了起色。
勾踐繼位3年之後,聽說吳王夫差正積極練兵,準備報當年吳越之戰,吳王闔閭負傷致死之仇。勾踐為防越國受攻擊,打算先發製人,攻打吳國。範蠡看出勾踐有些驕盈自滿,認為越國實力不足,發動戰爭勢必失敗,於是極力勸阻勾踐,說此時興兵,天時、人事都對越國不利,是“逆於天而不和於人”。勾踐不聽,範蠡再諫。勾踐麵露不悅地說,“勿庸再言,吾意已決”,接著興兵伐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大戰於夫椒(太湖一山名),越軍果然大敗。
勾踐帶領5000殘兵退守會稽,被夫差率領的吳軍團團包圍。勾踐急忙召文種等大臣謀劃對策,並對範蠡說:“我沒有聽從你的忠告,以致於此。現在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事到如今,隻有卑辭尊禮,獻上金玉美女向吳王求和了。”勾踐這次依從了範蠡的建議,派文種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與和,文種便用美女珍玩賄賂吳太宰伯嚭,請他幫助遊說夫差。後來夫差同意受降,但條件是勾踐要親自來吳國充當人質。
勾踐赴吳國之前,想讓範蠡為相留守越國。範蠡推辭說:“治理國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種;指揮打仗,當機立斷,文種不如我。”勾踐接受了範蠡的意見,留下文種守越國,帶範蠡同去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