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演講的禁忌(2 / 2)

忌失言失態

有的人演講老帶“口頭禪”,諸如“啊啁”、“是吧”,“怎麼樣”等等。講話要講效用,“口頭禪”成堆,“啊啁”連篇,讓人聽了也為他感到難受,隻能起消極作用。有的人講話不了解聽眾的職務、水平,不注意會議的環境和背景,甚至不顧及本人的身份和在會議上的地位,這就難免在內容、措辭、語氣、口吻等方麵不妥善,不貼切、不禮貌、不恰當,更要加以注意。“口頭禪的問題,不僅是演講中,就是日常說話時也要注意。

忌故弄玄虛

托爾斯泰說:“真正的藝術永遠是十分樸素的、明白如畫的、幾乎可以用手觸摸到似的。”演講語言要力求通俗化,口語化,如不考慮聽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種文縐縐、酸溜溜的語言就既不親切,又艱澀難懂,往往事與願違;弄得不好,還會鬧成笑語。有一則笑語諷喻那種專會咬文嚼字。不注意口語化的人。

有個故事說,一天晚上,某書生被蠍子咬了,他搖頭晃腦地喊道:“賢妻,迅燃銀燈,爾夫為毒蟲所襲!”連說幾遍,他妻子怎麼也聽不明白,疼痛難忍的書生氣急之下隻得叫道:“老婆子,快點燈,蠍子咬著我啦!”真是故弄玄虛,自討苦吃。現在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語言習慣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古代的不少詞彙已逐步淘汰,棄之不用。如形容人的麵貌“麵如冠玉”、“櫻唇一點”等,如今不會有人再用了。用文言文對白的時代早已過去。有的人在演說中使用文言,賣弄學問,故顯高雅,這種以艱澀之詞惑眾的人,沒有市場。因為用晦澀難懂的話,必須讓人費心揣度,勢必影響聽的效果。而且聽眾文化素養有很大差別,應該“就低不就高”。

所以對廣大聽眾講話,更應該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那種用“請恕冒昧”之類的話就未免是故作“高雅”,聽眾未必喜歡。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用鉛筆畫些花樣,用色彩塗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寫些光彩的句子,這些空頭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技巧的人,然而藝術上最大的困難和最高的境地,卻是要自然地、相互地描繪和寫作。”這句話對演講的語言使用也完全是適用的。所以千萬要記住:書麵語是“讀”的語言,口語才是“說”的語言。

忌方言俚語

演講按照內容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對,應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但要注意,由於我國麵積廣大,方言眾多,欲使演講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交流順當,還有個改變家鄉音、推廣普通話的問題,否則就會出現語言障礙。因為一個國家語言標準化、規範化的程度,往往反映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這是切中要害之辭。

例如,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方言惹起一場風波,誤人不淺,讓人啼笑皆非。有個采購員來到有“火爐”之稱的武漢,準備買個使用方便的小水壺。他看到一家百貨店櫃台內擺滿了小水壺,麵露喜色,高聲叫道:“哇,這裏這麼多漂亮的‘小媳婦’。算我走運。服務員,‘小媳婦’多少錢一個?我要買一個‘小媳婦’。”售貨員正巧是兩位20歲上下的妙齡少女,一聽此人要買“小媳婦”,氣得罵了聲“流氓”。這個人誤聽為“六毛”。心想,這裏的小水壺不但漂亮,而且便宜,何不采購回去推銷,便說:“六毛就六毛,你們商場的‘小媳婦’我全都要啦。”他的話音剛落,兩個姑娘的罵聲同時而起。這個采購員還沒弄清怎麼回事,還勸解說:“吵啥子嘛,買賣不成仁義在”。他就是用方言把“小水壺”說成“小媳婦”的緣故,惹得售貨員不高興。所以,在演講中決不能使用方言俚語,免得出現各種想不到的“笑語和誤解”。試想一下,如果這位采購員的語言出現在演講中,恐怕就不僅僅是笑話的問題了。

秘籍:演講的好不好,完全在演講人怎樣講話,並不在所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