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執著追求(6)(2 / 3)

托馬斯早年喪父,在法院擔任小職員的時候,接受了夜校教育,後來成了一名牧師。他在夜校的化學課上,聽到了貝塞麥煉鋼法存在的問題。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孜孜不倦地鑽研化學、冶金學等教科書,同時著手進行實驗。他所進行的工作,就是想找到一種來源廣、成本低的能夠使鐵水脫磷的材料。他通過化學分析發現,貝塞麥的煉鋼方法之所以不能除磷,是由於在鐵水處於1300攝氏度的情況下,氧氣確實可以與磷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但隨著溫度升高,達到1600攝氏度時,五氧化二磷又發生分解,這種磷又回到鋼水裏去,所以煉出來的鋼因含磷高而變脆了。針對這一問題,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就是在爐料中加入石灰,使鐵水中的磷與碳酸鈣發生反應,生成可以沉澱的碳酸磷。這樣一來又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轉爐的內壁都是用一種酸性的耐火磚砌築的,叫酸性爐襯。當加入堿性的石灰之後,由於酸與堿的中和作用,便產生了對酸性爐襯的腐蝕作用,使轉爐的爐襯壽命大大縮短了,沒等煉幾爐鋼,爐襯就破損了。這又該怎麼辦呢?經過探索,他終於找到了一種白雲石作原料的耐火磚作爐襯。由於這是一種堿性的爐襯,冶煉時當加入石灰之後,就不再對爐襯發生腐蝕作用了。托馬斯用這種辦法圓滿地解決了煉鋼中的除磷問題。人們把托馬斯發明的煉鋼法叫作堿性轉爐煉鋼法,相應地把貝塞麥的煉鋼法叫作酸性轉爐煉鋼法。由於有了這兩種互為補充煉鋼方法,使得幾乎任何一種礦石都能用於煉鋼了。從此,轉爐煉鋼技術就基本上完善了。

貝塞麥轉爐煉鋼法的推廣應用,使鋼產量大增,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鋼。於是又出現了如何利用廢鋼鐵的問題,因為轉爐煉鋼隻能利用鐵水作原料來煉鋼。凡是有問題的地方,就有發明家在探索。1864年,法國人馬丁在英籍德國人西門子兄弟的幫助下,終於用廢鋼鐵和生鐵作原料煉出了優質鋼,創造了西門子—馬丁平爐煉鋼法。平爐煉鋼可不像轉爐那樣冶煉時間很短,煉一爐平爐鋼一般需要24小時,但由於一爐可以煉出上百噸鋼水,所以產量仍然很高。在以後的相當時期內,它與轉爐煉鋼法並駕齊驅,在各國推廣應用。

轉爐煉鋼法的完善,平爐煉鋼法的問世,使人類穩步地進入了鋼鐵時代。在19世紀最後的30年內,鋼鐵工業迅速發展。1870年,全世界鋼產量為51萬噸,到1900年則躍至2783萬噸,猛增了50倍。大量生產鋼又促進了煉鐵生產,冶煉生鐵的高爐日益大型化,有了鋼鐵又促進了各種軋鋼技術的發展。軋鋼機則可以軋製出人們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鋼材。這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鋼鐵的洪流最初正是由於貝塞麥轉爐煉鋼法的問世所引發的。廉價而又大量生產鋼的方法的出現,更使許多工業奇跡從夢想變成現實。今天的人們仍然享用著鋼鐵帶給人類的幸福。因此,人們不能忘記鋼鐵時代的開創者——貝塞麥。

貝塞麥在發明轉爐煉鋼法之後,一刻也沒有止步,繼續熱衷於技術發明的活動。他一生共取得120餘種專利特許權,其中絕大部分是在他完成轉爐煉鋼的發明之後搞出來的。鑒於他在技術發展中所做的貢獻,因而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貝塞麥作為一個富有的名人、傑出的發明家,度過了自己的晚年。1879年,他被英國國王授予爵位,1898年於倫敦逝世,終年86歲。

免疫先鋒梅契尼可夫

每當你得了某種傳染病的時候,你總是發熱、頭痛。如果你到醫院去看病,醫生首先要你去檢查血液、尿液。

在化驗室裏,化驗人員在你的耳垂上或手指上用針刺破皮膚,取出一點點血來化驗。一般說,這種化驗的內容,主要是檢查你血液中白細胞(或白血球)的數目,另外,也要檢查一下你的白細胞的種類。白細胞一般有單核細胞和多核細胞;多核細胞還分成嗜酸性、嗜中性和嗜堿性。當然,有時也要檢查一下血液中紅細胞的數目,偶爾還要查查其他項目,比如血小板什麼的。

檢查白細胞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你的身體對侵入體內的病原菌的反應。一般說,細菌侵入人體,人體就對它產生一些反應,以便消滅它們。其中最敏感的反應,就是白細胞的增加。白細胞是身體的“衛士”,它們具有吞噬的功能,能把病菌及其他有害的外來異物加以包圍、吞噬,最終殲滅。這些細胞又稱為吞噬細胞。吞噬細胞的多少反映出人體對外來侵襲的反應、抵抗能力和身體的狀態。

人體這種吞噬細胞的功能,也表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又稱為免疫現象。當然,免疫現象很複雜,白細胞的吞噬作用隻是其中的一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