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科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係。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發明者——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出生於俄國西伯利亞托波爾斯克市的一個貧困家庭。13歲時,父親去世。1849年春,門捷列夫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母親變賣家產,一心想讓小兒子上大學。在父親的一位朋友的幫助下,門捷列夫進入聖彼得堡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係學習。
門捷列夫在大學學習期間,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精神。有一段時間,他的喉嚨不斷咯血,醫生診斷他得的是晚期肺病,並說他不久就要和“死神”見麵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學校把他和同學們隔離開,命令他躺在學校的病室裏,不許起床,不許翻身。換成一般人,也許會悲觀喪氣,默默等死,可門捷列夫卻依舊頑強地學習著。他每天盡量避開看護人員的監視,繼續看書和寫作。有時一聽到門外有腳步聲,他便馬上從桌邊跳到床上,假裝睡覺。他的這種學習精神,令醫護人員驚詫不已。
疾病折磨著門捷列夫。由於失血過多,他一天一天地消瘦和蒼白下去。可是,在他那貧血的手裏,卻總是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當時那裏麵有很多沒有弄明白的問題,纏繞著他的頭腦,似乎在召喚他快去探索。他用生命的代價,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著。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門捷列夫並沒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來了。最後,大家才知道是醫生診斷錯了,他得的不過是氣管出血症罷了。
門捷列夫學習刻苦,並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185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學院畢業。畢業後,他先後到辛菲羅波爾和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寫出了《論比容》一文,文中指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自然分組的途徑。1857年1月,他被聘為聖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當時他年僅23歲。
讀故事,悟道理:
“什麼是天才?終身努力,便成天才!”門捷列夫用行動向世人昭示著這個道理。成功的道路是漫長而又曲折的,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誌,是無法摘取勝利的果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