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禍從天降雪上霜(1 / 2)

解縣,地處魏國腹地。它背負中條山,東臨鹽海,西有靜林山之秀,南有五龍峪之雄,北有黃河之險,東有鹽湖之壯,加上山中盛產銅、鐵之礦,湖水能煮鹽,曆來都是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解縣,亦稱解地,當地人把“解”讀成“害”,傳說是與蚩尤有關。當初,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兵敗於此被擒。黃帝在西邊靜林山上把蚩尤給殺了,因害怕他神通廣大會複活,便將他的屍體一分為三,分別扔於三個相距甚遠的地方。蚩尤的血注入鹽湖,湖水變成了紅色,當地人稱“鹵水”。黃帝把鎖他的枷鎖扔於靜林山的樹林裏,樹林裏不知什麼時候就長滿了楓樹。一到秋天,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有如鮮血般鮮豔奪目、耀眼。

黃帝退兵之後,蚩尤的部眾逐漸尋來,並在靜林山上的絕壁之上找到了蚩尤的頭顱,就地掩埋於此,修了一座蚩尤墓。絕壁之下,有一深澗。澗的盡處,有瀑從山巔如白練直瀉而下,飛珠濺玉。澗內水蒸霧騰,響聲如雷,深不可測。此澗名為“蚩尤澗”。據說,此澗是蚩尤最後藏身的地方,有人曾看見澗內有紅光靈動,反正說得活龍活現的,信不信由你。老人說,蚩尤帝是戰神,他人雖死了,但他那不屈的戰魂還是不肯安分,在向黃帝示威呢。

後來,殘餘的族人越來越多,慢慢在此聚居起來,以便能暗中守護蚩尤墓。因為害怕黃帝複來,俱改為解姓。再加上此地物產豐富,可以煮水為鹽,後來就慢慢有了解城。因為這是蚩尤遇害的地方,解縣因此得名。

城內有一街十三坊,布局嚴整,職能機構齊全,常年駐有重兵。做買賣的,煉金冶鐵的,鑄造兵甲的,販賣私鹽的,以至賭坊鏢局,青樓酒肆,應有盡有。每天城內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一街是指夫子街。傳說當年孔夫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路過此地,因迷戀此地景色,曾在此遷延數月,因而得名,至今城東門附近還有座夫子廟,那是孔子曾經講過學的地方。隻是現在由於連年戰亂,無人修繕,有點破敗罷了。

十三坊中,最顯赫的要數青龍坊了。坊主解仁青,早年是江湖一大盜,專幹殺人越貨的勾當。晚年金盤洗手,藏身於此幹起了青樓、賭坊的營生。他財大氣粗,手下有不少惡人,又和當地的官員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可以說是奸淫擄掠,欺行霸市,無惡不作,大家背地裏都管他叫“害人精”。

“害人精”老年得一子,取名叫解仁鬆,寶貝得不得了。這小子雖然年紀不大,隻有十一二歲,生得獐目鼠臉,肥頭大耳的,卻裝了一肚子壞水,比起他那老子來,毫不遜色多少。這個二世祖喜歡每天糾集了城中一班惡少,在街上提籠架鳥,尋釁滋事,橫衝直撞,不可一世。不是打了東家的小孩,就是偷了西家的雞狗,再不就是燒了左鄰的門口,摸了右舍女孩子的屁股。城中稍有點姿色的女孩子,沒少遭他的罪。大家恨透了他,隻是懼於其父之淫威,敢怒而不敢言,私下都叫他“害人蟲”。

十年前,有一陳姓外地人,因避戰亂,流落至此,棲身於夫子廟裏。因他上了點年紀,大家都叫他陳老伯,陳老伯平日裏以教城內一些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認字為營生,勉強度日。七八年前,有一次他外出辦事,回來時在城西邊靜林山下的樹林中撿了一個男嬰回來。這年頭,每天死於戰爭和饑餓的人何止數萬,野外、路旁的老殘、棄嬰更是隨處可見,大家也不以為然。隻是好奇這老頭孤家寡人的,能否把他養活。說來也奇,一晃數年過去了,陳老伯東家討口米湯,西家討半碗剩飯,一把屎尿一把淚,居然將他養活了過來。陳老伯歡喜之餘,給這孩子取了個名叫“風兒”,意思就是說,這是風送給他的兒子。

風兒自小聰明過人,陳老伯三歲教他認字,他便能過目不忘,五歲能詩。雖然生活清苦,有了上頓沒下頓,孩子長得清瘦,但出落得眉清目秀,氣宇非凡,一身破舊的布衣,也難以掩住他那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隻是世上好事多磨,這家夥長於糟糠,卻和“害人蟲”成了冤家。說來也難怪,陳老伯一外來之人,無親無靠,沒人欺負才怪。加上風兒來路不明,所以“害人蟲”那班惡少每次看見風兒的時候都會大呼小叫“小野種,頭長蔥,摔了一跤頭穿窿”,又或者是“野小子,食狗屎,食多了,沒牙齒”。別人的孩子給他們欺負了,往往都隻有哭著走開的份兒。但風兒天生傲骨,哪裏受得了這等閑氣?明知不敵人多,他也是不顧一切地衝上去和他們拚命撕打。結果往往都是“害人蟲”他們走了,風兒卻躺在地上,幾乎回不了家。

每次回到家裏,陳老伯都是心痛不已。隻可惜百無一用是書生,自己手無捉雞之力,又身無長物,如何鬥得過人家?幾次鼓起勇氣想去解仁青家討個說法,可門口還沒靠近,就給那些如狼似虎的家丁趕了開去。無奈之下,隻好胡亂找些草藥,給風兒洗刷下傷口,叮囑他以後盡量別惹那“害人蟲”。每當這時,風兒總是安慰他:“爹,你別傷心。我根本不怕他們,總有一天,我會叫他們還給我的!”說這話的時候,風兒的小拳頭總是握得緊緊的,目光無比的堅定。陳老伯見了,不知應該高興還是擔心才好,隻好無奈地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