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廠長,在用人的時候既善用人長,又善用人短。比如安排遇事愛鑽牛角尖者去當質量檢查員,讓處理問題頭腦太呆板者去當考勤員,而脾氣太強爭強好勝者就任命他當攻堅突擊隊長,辦事婆婆媽媽的就讓他去抓勞保,喜愛聊天能言善辯的就安排去搞公關接待。這樣一來,廠裏一切便都秩序井然,效益時時見好。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銀行界的領袖說:他的成功得益於鑒別人才的眼力。這種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個職員都安排到恰當的位置上,而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不僅如此,他還努力使員工們知道他們所擔任的位置對於整個事業的重大意義,這樣一來,這些員工無需人的監督,就能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十分妥當。
在平常人看來,短就是短;在有見識的人看來,短也是長。清代思想家魏源講過這樣一段話:“不知人之短,又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中國智慧充滿了辯證法,就看你具備不具備這樣的頭腦與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以及不才都能被我們用“見長之術”研究一番,那麼,會有多少千裏馬奔騰在各行各業之中?會有多少平庸馬練成千裏馬?觀念一變,到處都充滿生機。
誠然,使用他人才華和發現自身才華都有一個“發現挖掘”的過程。要知道,晶光閃閃的水晶石剛出土時隻是一塊黑乎乎的石頭,黃金是無數個砂粒聚集起來的。這些東西,如果隻看表麵,準會把它當做“無用”之物丟掉。作為社會的一員,誰又願意被當作廢物丟掉呢?要想不被丟掉,就得學會應酬,善於應酬來自各方麵的人和事,掌握使自身閃光的各種條件,才能夠在生活中遊刃有餘。
曾經有個木匠,家裏任何做活的工具都沒有,就連床腳壞了也不動手去修理。如此一來,左鄰右舍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無才之人,空有一個木匠的虛名。可是到了後來,這位木匠去負責營造一座大型宮殿,隻見所有的匠人都聽他的指揮,工作進展得井井有條,而且效率高、質量好。待到一座巍峨的宮殿展現在人們麵前時,人們才如夢方醒,被他們瞧不起的窮木匠之所以連自家的床腳都不修理一下,乃是真人不露相,不想用牛刀殺雞,待到大事一出,便一鳴驚人。
有的人喜歡不顯山不露水,也就最易被人視為無用之人。對某一個人過早地或輕易地下結論是不可取的,智者往往能在“無用”之人中發現有用之才。
其實,一個所謂的天才,並不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的很好、樣樣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麵做得特別出色的人。比如說,對於一個會寫文章的人,便認為是一個天才,認為他管理能力也一定不差。但實際上,一個人能否做一個合格的管理人員,與他是否會寫文章是毫無關係的。他必須有分配資源、製定計劃、安排工作、組織控製等方麵的專門技能,但這些技能並不是一個善寫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備的。所以說,善於利用他人之長的人雖然暫時正在努力,雖然不一定事事都那麼出色,但肯定是一個未來的成大事者。
6.用團結合作來打開事業之局
成大事者善於培養合作精神,即發揮合力的作用。他們以團結為重,通過團結來加大凝聚力。當然,這需要從自我做起,因為團結是群體的事,不由個人來完成。因此,個人能團結他人,群體的團結才能實現,個人的成功才能實現。
勇於合作,需要有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不僅僅與我們喜歡的人合作,也包括與我們不喜歡的人合作,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因此,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更要培養與他人開展良好合作的精神。
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這時,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
“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打算搬來住?”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先說說你要離開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
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有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
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
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
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跟原來那裏的人一樣好,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與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