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心態之五善於合作(3)(2 / 3)

每個人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而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每一個願望。你的鄰居可能正是你不喜歡的。你願意安靜,鄰居則可能每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你喜歡清潔,鄰居則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你不願被人打擾,但鄰居卻經常喜歡到你家裏來借根蔥要頭蒜的。在單位,也有你不喜歡的同事,你雖然盡量回避他們,但由於工作關係,你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你總是為此而煩惱。

居家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就是孔子所說的“損友)。這關鍵是一個心態問題,能夠從惡鄰和“損友”的認識上轉變過來。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持”——自我控製欲望和情緒。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裏,也能保持自己高貴的人品。如果有一個惡鄰和品德不好的朋友與同事,正可以鍛煉自己的修養和定力。再說,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我們可以設法感化他們,他們身上也許有一些東西還值得我們借鑒。

那麼,該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一是“忍讓”,寧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打個頭破血流。

二是主動接近對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原來對你的戒備心或敵意就可能化解,你提出的一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加以注意和改進。

三是把你想象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可能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這有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四是接受他人的獨特個性。人人都有其特點,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事實。接受他人的本來麵目,他人也會尊重你的建議與觀點。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念。

五是去想對方做對了的事。對方也不總是那麼招你煩的,他們也有好的一麵,試著去發現這一點。

六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影響對方。

在美國戰爭的最初兩年內,北方處於很被動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北方將領的才能和指揮比不上南方的將領。按照憲法,林肯是全軍的總司令,但在實際戰場上則另有陸軍司令和海軍司令。

林肯所依靠的第一位陸軍司令是麥克萊倫將軍,他稍有才能,但怯於拚刺刀。當時健在的馬克思曾諷刺麥克萊倫將軍有兩大害怕,第一是怕打大敗仗,第二是怕打大勝仗。他曾在攻近南方首都裏士滿時,突然膽怯止步,給敵人以喘息之機,結果南軍乘機大敗北軍。

但更可惡的是,此人驕傲自滿,把林肯看做鄉下佬,根本不聽林肯指揮。

1861年11月的一個夜晚,林肯、國務卿西華德和林肯的秘書約翰·海萊到麥克萊倫寓所。仆人說,將軍參加一個婚禮去了,很快就會回來。

海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進屋等了約一個小時,麥克萊倫回來了。仆人告訴他,總統在客廳等他,但他穿過總統和國務卿呆的那個房間門口徑直上樓去了。他們又等了約半個小時,再次派仆人去告訴將軍,他們仍等著,但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話,說將軍已上床睡覺了。”

海寫道:“回家後,我對總統談到這件事,但他似乎並不在意。他說,特別是在這時候最好不要去計較繁文縟節和個人尊嚴。”另一天,總統又說:“隻要麥克萊倫能為我們贏得勝利,我情願為他牽馬。”

但麥克萊倫並未給林肯帶來勝仗,林肯忍無可忍,於1862年11月5日發表了撤職令:茲命令解除麥克萊倫少將波托馬克軍團司令的職務,由伯恩賽德少將接任該軍團司令。

不久,伯恩賽德也被換掉,換上胡克少將,結果仍然不行,又換上米德少將,這已是1863年。同年7月,南方統帥羅伯特·李將軍進軍賓夕法尼亞,米德在葛底斯堡抵住南軍,打了一場大仗,雙方死傷慘重,羅伯特·李不得不宣布撤退。林肯命令米德追擊,但米德膽怯,不敢尾追,米德保存實力而退。

次日,林肯兒子羅伯特看到父親在辦公桌上暗泣。他問道:“爸爸,發生了什麼事?”林肯說:“米德將軍放走了羅伯特·李將軍,我們將為此多死10萬人。”

最後,林肯換了一位真正有才能的將軍,就是在西部取得維克斯堡大勝仗的格蘭特少將,林肯把他召到華盛頓,並加封他為中將。但有人控告格蘭特有酗酒的毛病。一個由紐約教會人士組成的代表團謁見林肯,他們向林肯訴述格蘭特是個酒鬼,不應委以重任。

林肯耐心地聽完了他們的話,然後問道:“請問你們知道不知道他喝的是酒是什麼牌子?”他們說:“不知道。”林肯說:“很遺憾,如果你們能告訴我是什麼牌子,我將購置這種酒,分發給各戰場司令,以便讓他們喝了可以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