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心態之五善於合作(4)(3 / 3)

戰國時有一位孟嚐君,養了很多門客。其實一開頭他也是趕時髦,並不知道門客的重要。但是這些門客不斷幫助他出謀劃策,出生入死,他才慢慢明白了養人、助人與用人的重要性。

開頭他怎麼不懂呢?比如一個叫馮諼的很有才氣,但相貌一般。他剛來時,孟嚐君並不特別在意他。於是他就開始教育孟嚐君了。

有一次,孟嚐君剛一出門,便聽到有人在高唱:“長鋏歸去兮食無魚!”孟嚐君就很不高興,心想,這樣唱好像我不讓你吃似的,因為孟嚐君並不缺這個,就派人給他改善了夥食。過了一段時間,孟嚐君出門,迎麵又碰見了這個人,正在高唱:“長鋏歸去兮行無車。”孟嚐君越發不高興了,心想,管你飽就是了,還有這麼多額外要求。不過他又一想,不能讓別人覺得我不義,於是就給他配了車。後來有一次,孟嚐君出告示問門下,誰懂賬目,能幫他到薛地收債。馮諼署名說:“我能。”

孟嚐君很是奇怪,就問:“這一位是誰呀?”身邊的人說:“就是唱長鋏歸去兮食無魚的那一位。”孟嚐君想起來了,笑道:“此人真的有這本事嗎?我一直沒有用他,倒真有些對不住他了。”於是邀請馮諼來見,說:“我忙於政事,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為忤,願意去薛地幫我收債嗎?”馮諼說:“願意。”於是馮諼就打點行裝,各種契券裝了一車。他來辭行時問:“收完了債,買點什麼回來?”孟嚐君說:“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到了薛地,派官吏召來應當還債的人,都來驗對債券。驗對吻合之後,馮諼說是奉了孟嚐君的命令,這一部分債務,因為年代久遠,不再討要,並且當場燒毀債券,欠債人齊呼萬歲。

馮諼駕車回齊,大清早就求見。孟嚐君見他這麼快回來覺得很奇怪,還以為馮諼真的有奇術收完債務呢。於是就問:“債務收完了嗎?買些什麼東西回來了?”

馮諼說:“你說過‘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我想,公子宮中什麼都有。惟獨缺少‘義’,所以我就給你買了‘義’回來。”

孟嚐君問:“怎麼樣買‘義’呢?”馮諼回答說:“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債務給免掉了。我燒了債券,百姓都很感激你,齊呼萬歲。你的英名很快就會播揚很遠,這就是我給你買了‘義’。”孟嚐君開始想不通,認為馮諼亂彈琴,很不高興。不久有許多身懷奇術之人來投奔孟嚐君。他們聽說孟嚐君很仁義,能把老百姓多年欠下的老賬都免掉,跟著孟嚐君幹一定沒錯,孟嚐君這時才感到高興。

後來孟嚐君使秦,被秦國扣留,眼看就有殺頭危險。這時他的門客不惜冒險,裝作狗混進宮庭,盜來通行護符。可是一行人到了潼關,已是晚上,關門已經緊閉,需到第二天早上雞叫才能出關。孟嚐君一行人十分著急,因為他們知道,秦國發現他們逃走,一定會派兵追趕。於是,門客就跑到關門附近,裝作雞叫。守關的士兵一聽雞叫,以為天亮就打開了關門,孟嚐君一行人匆忙逃走,追兵無法捉到他們。

經過這起事,孟嚐君才明白馮諼為他買“義”的意義所在,從此後對馮諼也就另眼相看了。

對於成大事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一幫甘心幫助你的朋友更重要了。這是你創業的基礎,可以增加你的信譽,並使你每一小步的成功都能獲得這樣無私的幫助。在生活中,擁有一些誌同道合、興趣相投的朋友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與進步。它有時比金錢和學識更重要。

要是沒有這股友誼的力量,很多人在沒有成功之前,也許就會心灰意冷、鬱鬱寡歡,甚至會一蹶不振,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相反在朋友的幫助與支持下,那些麵臨困境的人就會下定決心堅持下來,直到最後的成功。

那些具有豐功偉績、在媒體上出盡風頭的人,在世界各地享有美譽的人,很大一部分的功勞都是屬於幫助過他們的朋友和妻子、母親、兄弟姐妹們。如果沒有他們的熱心鼓勵與支持,無私的幫助和讚美,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假如你是一個善於用心結識人、抬舉人、幫助人的人,你就有條件聯絡人、調動人、使用人。別人見你有這份能力,又有這份感情,也就願意幫助你、抬舉你,傳播你的聲名。

有這樣一種人受了誤導,對人刻薄,甚至不願意把人當人。結果他在強人麵前抬不起頭,在弱者麵前又趾高氣揚,頤指氣使。這樣的人肯定成不了大氣候。

因為強者見你自甘卑屈,他就壓製你,這是本性使然,也是你誘使他的。而弱者見了你反感、規避,絕對不願意與你合作。

所以這一部分人,真應該早一點兒轉過彎來,對人好一點兒。到那時候你會發現強者欣賞你,弱者尊重你,不管你到哪裏,你說上一句話有人願意聽,你有了一個想法,有人願意幫助你實現。這樣的勞心,才是真正有作用的勞心,就是“花花轎兒人抬人”。或者說,交情和義氣是資本,你靠著這些資本,何愁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