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應”。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道理,越是簡單淺顯的道理,也越是真理。
社會在變革,時代在前進。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每一個職員在企業中的作用已被高度重視——“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決定性的因素”。
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愛護人、優化人際關係的管理模式,正在當前的中國興起,在商業經營中,也同企業一樣。“死店活人開,經營靠人才”,“善用人者勝”。
要想把企業搞活,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做好人的工作,合理使用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大力開發人才,主動關心人的物質利益,進行足夠的“智力投資”和“感情投資”。
如何妥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讓人們在共同的信念下,自願自覺互助互惠,為企業效力、獻身,便是現代管理所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中國古代的寬厚待人,力求和諧的思想,正可以融入新的管理哲學體係,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說,我們目前提倡的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範的人文型的管理以及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人之道,正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有機結合。卓越的東方型的管理方法,用人之道,原本是中國人自己的創造成果,而不是外國引進的全新的東西。
在國外,日本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大講“和為貴”、大講“人和”。認為“和”是人們向往並爭取達到的境界,想方設法要求維持和諧的氣氛。形成上下一致的命運共同體,消滅內部糾紛,儒家文化被他們大加改造和利用,以致於一段時間內比儒家文化的故土中國搞得更熱鬧。
對照古今中外用人之道中的正確做法和合理的思想,在我們的經營者中有許多人對用人之道確實體會較深,工作較好,對傳統文化在用人之道的應用上也較有成效,但不可否認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有的用人單位對尊重人、愛護人隻是一句空話,不能信而不疑,親而不離。不能誠以待人,仁以愛人,上下級之間不能形成一種和諧、融洽、友善、信任的人際關係之網,妨礙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發揮。
有的用人單位人浮於事,缺少用武之地,而又不讓人才合理地流動,或因工作、生活條件太差,留不住人才,而造成寶貴人才的大量流失,如此之網,又怎能捕住池中之魚呢?
在這裏,既要很好地學習中外有關用人之道的成功經驗,又應很好地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接受豐富的曆史遺產。
日本企業家為尋找一種可用來“緩和或衝淡社會群體內部各種矛盾的調理劑”,而大大借助於我們的儒家文化。我們自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應更有深度,何況還有許多成功商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因此我們的用人之道是應該更完善的。
香港富豪李兆基就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這使他的生意也充滿了人情味兒,並且獲益匪淺。他的哲學是:對長期合作夥伴,一定要讓彼此皆大歡喜。
1988年的一天,建築部的經理偶然向李兆基提及,說承接恒基集團一項工程的包頭(承包商)要求他們補發一筆酬金,遭建築部的拒絕。
李兆基便問:“那個包頭為什麼要出爾反爾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是的。”建築部的人回答:“他說他當初落標時算錯了數。直到如今結賬時,才發覺做了一樁虧本生意。”
本來,這樁買賣是簽了合同的,有法律保障,大可不必對此進行處理。
李兆基卻說:“在市道不俗時,人人賺到錢,惟獨他吃虧,也是夠可憐的。法律不外乎人情,包頭是我們長期的合作夥伴,反正這個地盤我們有錢賺,就把那筆錢補給他,皆大歡喜吧!”
由此可見,注重人情投資也會使你獲利。無論做什麼事,—定要講點兒人情味兒。
李兆基之所以能成為億萬富翁,做出那麼大的局麵,這與他善於運用人際關係技巧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凡跟李兆基工作過的人都對他讚不絕口,認為他是最照顧夥計利益的好老板。
為了取得同事的精誠合作,李兆基總給幾位左右手一些機會,讓他們注股於一些十拿九穩的房地產計劃上,讓他們能賺到比薪金多幾倍的利潤。使同事分享業務的盈利,感受做生意的樂趣,提高士氣,這是李兆基的一貫態度。
有一次,李兆基拿出某地產項目15%的股權,讓身邊的5位好夥計加股,結果,有一人沒那麼多錢,隻好把股份放棄了2%。李兆基知道了這件事,在問明原委之後,對他說:“我有機會賺l萬,都希望你們賺100。這樣吧,我把我名下的2%股份讓給你,股本暫時你欠我的,將來賺到錢,你再償還給我吧!”
於是,大家都賺到了錢。對於李兆基來說,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錢,就能贏得一團和氣,合作愉快。
不論對上對下、對內對外,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就是一筆巨大的投資,必然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