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說:“如果一個人不自欺,也將不被欺。”
我們擁有堅定和自信的個性,就不會自欺欺人。總是能對自我和生活作出積極的、實事求是的評價,就可以不斷塑造自己的品格。在生活中,不要無端地低估自己,鄙視自己。
完全認可自己、忠實自己,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在內心沒有對自己完全肯定,即使擁有金錢和地位,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人心中應該有一股神聖的力量,激勵自己自由健康的發展。人應該胸懷壯誌、力爭完善自我,而不是隻顧掙錢、滿足於財富的積累。
不管一個人多麼貧窮,隻要他在不斷進步,即便是緩慢的進步,生活也是健康向上,充滿希望的。但是,一旦他不再進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強的方向發展,生活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平庸至極。
永遠不要承認失敗和貧窮,堅信你神聖的權利,昂起頭,勇敢地麵對世界。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定向前。
如果自己都懷疑自己的能力,那麼就沒有人會信任你。要堅信自己生來就是為了成就大事而來的。要發揮你所有的才能,激發你所有的潛力,去承擔重大的責任。
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動力,它能幫你戰勝自卑和恐懼。你必須肯定自我、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就大事,並且勇敢地去做了,你自然會成為一個成大事者。
5.擁有自信,才能擁有快樂
成大事者在自己人生的詞典上鐫刻著兩個字——自信,因為他們需要用自信心態去麵對各種各樣的困境。
在這個世上,人會碰到很多麻煩,很多悲傷與苦惱,自信的人會勇敢地麵對這一切,克服過去,尋找到一片自己的天空。相反,自認為“醜小鴨”的人,由於悲觀失落而最終殘活在一片混惡的天地中。隻有養成了樂觀自信的好心態,才能使自己在事業之途的跋涉中勇於麵對困難,並戰勝它們。青年人應該是前者,隻有這樣,在人生的考驗麵前,才能從容不迫,輕鬆應對。
遭遇困難,要敢說一聲“我能行”。
小王害羞、膽小、不自信,每逢老師或同學讓他做什麼事時,他總是不好意思地說:“不行不行,我不行。”
後來小王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以一副新的麵貌出現在大家麵前。但到了第二天,卻總是又恢複到老模樣。
小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要改變自己是不容易的,那需要很大的勇氣。”當時小王恰恰缺乏這一勇氣,所以小王那種不自信的樣子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上大學後,小王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於是小王要建立自信的勇氣與日俱增。他每天都麵帶微笑,精神飽滿,幹勁衝天,並在心裏暗暗為自己加油,暗示自己“我能行!”
後來,班裏成立了籃球隊,因為小王個頭高,盡管不會打,也入選了。從此小王就向同學學習關於籃球的知識和技術,每天都抱著籃球到操場練一會兒。幾個月下來,小王由籃球的“門外漢”成了一名籃球隊主力。
北大教授吳福輝先生在考入北大之後,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滿懷感激地踏上這條布滿荊棘卻是鍾情已久的文學研究之路。對於一個40多歲才起步的研究者而言,所承受的信心、學識、精力上的壓力可想而知,此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也。想到自己是人到中年,他便有“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衝動。然而,光有衝動是不夠的,內心根深蒂固的空虛感使他在初期也曾步履維艱。而對自我的超越,是一個研究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保持優勝的研究心理,比研究本身更重要。由“我怎麼趕得上別人”到“我也不比別人差多少”,獲得這個意識,吳福輝身上的能量似乎有了新的釋放口。
他外表溫和,甚至有些柔弱,而內在的浙東人民遺留給他的倔強卻在這時得到了激發和調動。過去,他習慣於順從接納他人的觀點。如今,他卻常起反叛之心,這給他帶來從未有過的“獨立”。他天性豁達,現在更加小心地維護它,在眾多英才行列中奮爭佳績。
他不再相信虛假的自信哲學。他常說“我珍視健全的學術自信心。”也正是這種自信,使他穩下陣腳,埋頭苦幹,終於打出一方天地,作出一番不遜於同行的成績。也正是緣於這種自信,才奠定了他獨特的學術風格、獨樹一幟的學術追求和學術理想。
美國前總統裏根一次給《成功》雜誌寫文章說:“創業者若抱著無比的信心,可以締造一個美好的將來。”
誠然,一個人成長的環境往往會對他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全部,隻要你稍微改變自己的想法,隨時就會有一條大道展開在你麵前。因此,你要學習適時糾正自己的想法與觀念。
所以,隻要能夠改變觀念和想法,你的立場和情況自然就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