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文藝家科學家8(3 / 3)

1883年9月11日,泰戈爾在喬拉桑戈老家舉行了婚禮。婚禮由五哥主辦,父親沒有出麵,二哥一家也沒有出席。一個最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卻舉辦了一場毫無浪漫色彩的婚事。

泰戈爾覺得新娘的名字(帕茲達列妮)比較俗,缺乏意韻,於是給她改名為穆裏納莉妮。新娘或許是出於對丈夫的崇敬,或許是覺得應嫁夫隨夫,便高興地收下了這一寶貴的禮物。這意味著丈夫已經接受了自己,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

泰戈爾送給新娘這個名字,本身也含有某種期待。這是他詩中出現過的名字,曾激發過他內心的激情。一方麵是對逝去的愛的追憶,另一方麵也是希望這個小姑娘般的新娘(詩人稱她“小媳婦”,比他小12歲)能給自己的人生注入新的激情。不過,這位新的納莉妮成了賢慧的泰戈爾夫人,在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中一共生了5個孩子,3女2男,大女兒瑪圖莉萊達、二女兒萊努卡、三女兒密拉,長子羅提德拉納特、小兒子紹明德拉納特,但她還是沒有能真正成為激發詩人夫君靈感的“納莉妮”。

在泰戈爾的回憶錄裏記錄了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種種人和事,但就是不提婚姻,也不描寫妻子。這的確是很奇怪的。事實上,泰戈爾不過是娶了一位妻子,這隻是他一生中一次不太重要的事件,或許這位妻子從來就沒有占據過他的心靈。他們之間仿佛有一條巨大的鴻溝,實在沒有辦法填補,哪怕是縮小差距。

但是,在像辛勤的園丁一樣的丈夫耐心的培育下,“小媳婦”還是盡量地努力了。她不但掌握了孟加拉語,還學會了梵語和英語,甚至把梵文的簡易讀本《羅摩衍那》譯成了孟加拉文。她還曾成功出演了泰戈爾的戲劇《國王與王後》。

她用溫存、高尚品質和精通烹調、操持家務的非凡才幹彌補了自己的不足,贏得了丈夫的愛和家人的尊重。她辛勤操勞,為丈夫養育了5個兒女。她高興地把丈夫的純潔理想看成自己的理想。她默默無聞,安安靜靜,作風樸實節儉,和丈夫同舟共濟,度過了近20年的艱難歲月。這樣的賢妻良母對詩人實在是不可缺少。

他們的婚姻生活既平靜又溫馨。一次泰戈爾外出旅行,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星期日夜間我感到魂不附體,我發現自己抵達了喬拉桑戈,你睡在大床一側,貝莉和貝皮(他們的孩子)睡在你身旁。我懷著無盡的愛意撫摩你,在你耳畔輕聲曼語說:‘小媳婦記住,今天夜間,我離開軀殼前來看望你。當我從國外歸來,我將考問你:你是否感覺到我的出現。’然後,我吻了貝莉和貝皮,就回轉去了。”

1901年,還不到30歲的穆裏納莉妮就病倒了。在她生命的最後兩個月裏,泰戈爾不肯把她交給護士去料理,一直親自守候著她,晝夜不停地為她搖著扇子。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感到了妻子的存在。她死後,他通宵達旦地在陽台上踱來踱去,嚴禁家人打擾。他在妻子的遺物中發現了他寫給她的一疊信劄,她把這看作一筆巨大的財富,小心翼翼地保存著。他見了它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悲痛欲絕的詩人,為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揮淚寫下27首詩,1903年彙成《懷念集》出版。無論是感情的深沉和溫柔,或是感觸的質樸,它都是值得稱頌的:

“今天光明在寧靜的床榻上,變幻成巨大悲哀的黑暗。我通宵醒著,坐在痛苦的床邊。長夜逝去,晨曦蒞臨。……她活在人間,不斷給予我一切。我如今將償還她的禮物,在哪兒擺放這個奉獻?她夜間還在人世,上帝清晨卻把她帶走。我今天隻能把感恩的禮物,奉獻在你的麵前。……我祈願上帝在我家駐足,我失卻了再也無法複得的地盤。我試圖在天涯海角再次把它尋覓,你世界廣闊無比的主人。我今天在無限的虛空,為尋找它而來到你的門檻。”

那幾年裏,泰戈爾的個人生活屢受打擊。1902年妻子逝世,1年後小女兒夭折。父親於1905年去世,2年後小兒子死於霍亂。他以堅韌的精神頂住了命運的衝擊,但在作品中仍充滿了思念、寂寞和懊悔之情。

泰戈爾雖然是社會改革家,在他的小說和演講中都反對童婚,但他在個人的現實生活中卻並不是一個激進的人。他的保守和屈從社會習俗、傳統壓力的思想,不僅體現在自己的婚姻上,更表現在他兩個女兒的婚姻中。他再次屈從了父親的壓力,在大女兒瑪圖莉萊達14歲時把她嫁給一個正統婆羅門青年;而且,大女兒出嫁還不到一個月,二女兒萊努卡也成了新娘。

婚姻不以戀愛開始,這是印度的傳統,也差不多是東方民族的傳統,中國的家庭模式也是最好的案例。所謂“先結婚,後戀愛”。但是,結婚之後真正能戀愛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結婚之後是無法戀愛的。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重大缺陷。

真實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兩次婚姻和兩次鮮為人知的“黃昏戀”

愛因斯坦不太關心衣著,他悠閑的態度,一頭蓬亂的黑發,加上他對音樂和哲學的熱愛,使他更像一位詩人,而不是科學家。從外觀上看,他對女人們很有吸引力。他的漫不經心的方式、他演奏小提琴時非常明顯的熱情,以及他後來具有傳奇色彩的智力,都極大地加深他的吸引力。但當他的追求有可能變成一種嚴肅的關係時,愛因斯坦就會趕緊回到他的“小天地”。

愛因斯坦簡介

愛因斯坦青年時

“我們全都獲益不淺,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早已傳遍廣大人群。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把無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結合。”這是愛因斯坦下葬那天,教堂裏朗誦歌德悼念席勒的詩,來表達對他的哀思。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年),基督徒,猶太人,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和思想巨匠之一,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999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次年加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發表多篇關於狹義相對論的文章(包括著名的公式E=MC?,即能量=質量×光速的平方)。曾任蘇黎世大學、布拉格德意誌大學及蘇黎世工業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19年其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稱他是自牛頓以來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1922年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赴日本,途中得知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23年赴哥德堡接受諾貝爾獎。1926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29年獲普朗克獎章。1933年納粹上台,受到法西斯政權迫害,不得不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1940年取得美國國籍。1950年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1952年以色列第一任總統死後,邀請他擔任第二任總統,遭拒絕。1955年在美國溘然而逝,雖遺囑低調,仍引起舉世哀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