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畫霸”
畢加索《拿煙鬥的男孩》
畢加索《格爾尼卡》
巴勃羅·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年),生於西班牙馬拉加,卒於法國木甘。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現代藝術(立體派)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
畢加索是西班牙南部小鎮人,7歲(一說4歲)在父親指導下畫畫,8歲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14歲進入巴塞羅那隆哈美術學校(其父在該校任教),入學考試是古典藝術與靜物寫生,依規定可有1個月時間完成,他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15歲時作品《初次領聖體》參加巴塞羅那美術與工業展;16歲進入西班牙最高美術學府——馬德裏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就讀,但常不去上課,比較喜歡去普拉多美術館參觀一些大師的作品,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裏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19歲在“四隻貓”酒館舉行首次個展,但觀眾反應平平,後與友人首次前往巴黎,居住蒙馬特區,此後長期生活與工作在巴黎和法國;20歲在弗拉畫廊舉行巴黎首次個展,開幕前就賣出15張畫。
畢加索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在他一生中,從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20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他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過。
畢加索是個一生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都被他汲取改造為自己的風格。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第一時期是“藍色”,第二時期是“玫瑰紅”,第三時期是“黑人”,第四時期是“立體主義”(分成分解和綜合2種形式),第五時期是“新古典主義”,第六時期是“超現實主義”,最後是“抽象主義”。
他一生都是一個“青年”,永遠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他的才能在於,在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繪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他曾經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
在畢加索的畫中,人們還可以強烈感受到他的愛憎。他反對戰爭,希望和平、安寧。1937年4月,為抗議希特勒轟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爾尼卡,他畫了著名的大型壁畫《格爾尼卡》。1952年為抗議美國入侵朝鮮,他又創作了壁畫《戰爭》、《和平》。至於他的《和平鴿》,更是世人熟悉的名作。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某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10個畫家之首。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裏,他的作品就占據4幅。他大概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偉大畫家裏最長壽的——92歲,作品最多的——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說他是“畫霸”,實在名副其實(有人甚至稱他是“一頭西班牙鬥牛”)。
畢加索一生勤奮刻苦,不斷探索和創新,他給自己定下的原則是“畫,再畫”。他走到哪裏就畫到哪裏,到朋友家作客,有時竟畫得滿牆都是。他習慣於夜間通宵工作,為畫好一幅畫,幾次、10幾次易稿,同一主題的畫有時連畫幾十幅。畢加索為他的畫奮鬥了一生,直到逝世當天還作畫到淩晨3點。
對畢加索的一生,世人的評價眾說紛紜,毀譽褒貶兼而有之。那是因為,畢加索的生活與藝術都離不開女人,被稱為“風月場的老手”,以及其他許多性格、為人上的缺點。他的代表作與女人題材相關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坐在安樂椅中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雞》等。但對於他的作品以及他對藝術形式的多方麵探索,人們還是一致認同的。
畢加索的女人無數,他13歲那年就愛上一名少女,並有了性的體驗。他先後結婚2次(歐嘉、傑奎琳),與他同居的情婦至少有6個(費爾南德、艾娃、瑪麗、多拉、方斯華姿、吉納維夫),她們為他生了至少4個兒女。(他甚至還有多個同性伴侶。)他愛女人,愛她們的身體,愛她們身體上的特點。他的一雙炯炯有光的黑眼睛,愣愣地盯著女人的特點,在他畫筆下表現得纖毫畢露。
畢加索一生的創作,無不是在異性給予的靈感中進行。似乎一旦得到女性的溺愛,他就能把自己的潛能奇妙地通過繪畫發揮出來。女人是他藝術祭台上的犧牲品,也是他藝術創造的源泉。
畢加索一生都受性的誘惑,他在作品與生活中都全身心地享受性的樂趣。據藝術評論家讓·克萊爾說:“畢加索每次換個女人,也是每次換個標準、換個視覺,因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視覺;這時他自己也換了個人。”如果狄德羅知道了,會說這是極佳的心理臨床學。
他創作了大量關於接吻、擁抱、交媾、獸性、男女生殖器、暴露癖或狂歡題材的畫。在過去的幾年裏,畢加索色情藝術巡回展曾登陸過許多國家(據說最初隻有巴黎、蒙特利爾、巴塞羅那願意接受)。他的帶有色情場麵的作品,大多色彩縱容而筆法揮灑,在造型上給人很豐富的想象餘地。
但是也有人說,畢加索“誰都不愛,除了自己和繪畫”。
“畫霸”與他的女人們
畢加索與他的作品
1904年(23歲),畢加索邂逅費爾南德·奧立維並同居。
1912年(31歲),畢加索與費爾南德分手。
1933年(52歲),費爾南德出版回憶錄。
在巴黎蒙馬特山斜坡上有一個小廣場,其旁邊很久以來就有一座破舊不堪的小樓房。在這座小樓裏,曾住過像高更這樣的藝術巨人,以及一大批最終未能成名的畫家、作家、詩人。這座建築物很像塞納河上婦女們曾經用來洗衣物的那種船,所以被人形象地稱作“洗衣船”。這就是畢加索的棲身地——拉維南路13號。自此畢加索在這裏開始他在法國的定居,並連續住了5年。
“洗衣船”隻有底層一個水龍頭。畢加索在揮筆創作的間歇,常常注意到一位褐發碧眼、正當芳華的美貌法國姑娘在提水。他幾次想找機會與她接近都沒成功。他私下通過鄰居打聽到,這位美女模特名叫費爾南德。一次偶然的機會,那是個飄雨的日子,就像一隻翩翩飛來的燕子,畢加索把她帶進自己畫室。
走進畢加索房間,費爾南德吃驚地發現,這裏簡直是個雜亂的倉庫:靠牆零放著許許多多藍色的繪畫;還有一幅剛剛完成的銅版畫,畫中一對夫妻正坐在桌旁吃飯,桌上放著一個酒瓶、一個空杯子、一個空盤子和一塊麵包,丈夫歉意地把頭扭向一邊,但一隻手仍摟著妻子的肩膀。費爾南德看著這對艱難度日、患難與共的夫妻,心中有無限感慨。這時,畢加索也將手搭在她的肩上,托起她的下巴,俯下頭去……畢加索墮入了情網。事實上,這是他第一次真摯關係的開始。而她——費爾南德走入了畢加索的世界,成為他的第一任正式情人。
和費爾南德在一起,畢加索長成為一個成熟男人,再也不是那種隻知在妓院追逐女人和隻想著自己的輕浮少年,他不再需要頻頻光顧紅燈區了。畢加索給她畫了幾幅肖像畫。年輕的他們在一起過著狂放不羈的生活:縱酒狂歡、惡作劇、吸食鴉片……雖然生活貧困,但畢加索的畫風卻變得日益明快,他的創作由陰冷的藍色時期進入熱烈的粉紅色時期。
1908年畢加索為費爾南德畫了立體派肖像《坐在椅中、手持扇子的女人》。翌年他們在一起生活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愉快,他們之間愈來愈疏遠。費爾南德試圖重新喚醒他的興趣和往日熱情,開始做一些不固定的家務事。但是,她在畢加索身上所喚醒的卻是他偶爾爆發的怒火。秋天,畢加索和費爾南德終於搬離“洗衣船”的陋室,他們帶著飼養多年的貓,住進克裏希大街11號一間寬敞明亮、兼作畫室的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