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的死亡與遺體之謎
拿破侖巴黎之墓所在地
拿破侖在榮譽軍人院圓頂大堂內之棺
1821年5月5日17時,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的拿破侖與世長辭。法國當局隨後宣稱他是死於“心血管疾病”。
但是,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曾隨拿破侖一起流放島上的仆人馬爾尚在日記中寫道,拿破侖去世前“經常失眠,腿部腫脹無力,掉頭發,偶爾抽搐,總是覺得口渴”。上世紀60年代,瑞典牙醫和毒藥專家佛舒伍德在對日記進行仔細研究後認定,上述症狀均與人服食砒霜(砷)後的情形類似。1980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法國巴斯德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係又對拿破侖一根頭發進行了檢驗分析,從中發現相當數量的砒霜,這一結果證實“中毒”的說法。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曆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空氣中滲透。
不過很多人相信,這位昔日的風雲人物是被人下毒害死的。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侖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其專飲橡木桶葡萄酒裏放砒霜,而負責囚禁監管的英國人員又失察,導致他被暗殺。
然而,一位名叫科斯坦的專家,日前在研究拿氏生前最後一位醫生安托馬奇書寫的病曆後,提出新觀點:拿破侖死於胃癌。
安托馬奇在病曆中記載說,拿破侖死前上腹部劇痛難忍,打嗝呼出的氣味非常難聞。他還有慢性神經衰弱和厭食跡象。此外,拿氏患有慢性泌尿係統疾病,夜裏常咳嗽,並出冷汗。
科斯坦說,這些症狀很像胃癌病人。他還表示,自己是第一個詳細分析驗屍報告的人。據悉,報告中用醫療術語暗示,醫生在拿氏體內發現了一個胃瘤,但當時負責解剖的人員卻不認為這是胃癌的反應。拿破侖國際研究協會主席也指出,拿氏死因是個敏感問題,對於法國專家來說,他們實在不願接受一個瑞典人對其偉大領袖死因作出“中毒”的結論。
圍繞著中毒和胃癌兩種說法,學術界掀起一場廣泛的爭論。
中毒一說認為,謀害拿破侖的主要嫌疑犯名叫查爾斯·蒙托隆。人們從其第五代子女家中發現的書信,為“下毒”的說法提供了“確鑿證據”。據說,蒙托隆當年利用自己是拿破侖好友身份,秘密在其飲用的酒中放入砒霜。根據當時文件記載,拿氏在其遺囑中為蒙托隆留下價值200萬法郎的金幣。英國曆史學家錢德勒認為“中毒說”非常可信。他表示,蒙托隆後代家中發現的文件表示,身為律師的蒙托隆當時陷入嚴重財務困境,因此才產生“提前獲得遺產”的想法。
還有一些曆史學家宣稱,蒙托隆是法國保皇黨和英國“走狗”,而這兩派力量均希望能“盡早除掉拿破侖”,以防他再次回到法國“鬧革命”。當年為防止拿氏從南大西洋逃跑,英國派遣了一支艦隊和5000名士兵來監視聖赫勒拿島,每年軍費開支高達800萬英鎊。有人稱,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八兄弟阿圖瓦公爵指使下,蒙托隆多次陰謀殺害拿氏。這位公爵作為王室繼承人,擔心拿破侖複出推翻君主政體,因此非常熱衷組織和資助暗殺拿氏的行動。不過也有曆史學家表示,蒙托隆參與暗殺拿氏的說法沒有確切證據,因為“他根本沒機會接近拿破侖的酒杯”。
胃癌一說的專家並不否認在拿破侖頭發中發現了砒霜,但由此引發的問題是,這些砒霜到底哪來的?有人指出,砒霜可能是拿氏從環境中“慢慢吸收”的結果,而且這讓他對此東西產生了免疫力。當時的牆紙、彈藥、老鼠藥、火柴和海產品中都含有砒霜成分。還有一種解釋是,拿氏為防有人毒害自己,故意服食砒霜增加抵抗力。由於那根證明“中毒說”的頭發是在他被流放前提取的,且裏麵已含有許多砒霜,巴黎警察局毒藥實驗室主管因此指出,如果砒霜是其死因,那這位領袖在流放前就“至少死了3次”。
一些專家指出,弄清拿破侖死因的最好方法就是能“開棺驗屍”,並對其遺體進行“DNA測試”。但這對許多法國人來說,是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些拿氏親屬則認為,“有關拿破侖的死因並不重要,因為他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研究。”
如果拿破侖真是死於中毒,他又真是如曆史學家德·孔戴—蒙托隆所說的那樣,是因“愛”而被毒死的嗎?關於他的死因,人們還會繼續爭論下去。
而2007年8月,一份完成於1815年的拿破侖畫像的浮出水麵,還讓人懷疑其遺體早已被調包。
坐落在巴黎塞納河畔的法國榮譽軍人院軍事博物館,每年吸引著上百萬外國遊客前來參觀。這裏是繼艾菲爾鐵塔外的另一處重要景點,拿破侖就被安葬在此。
自1840年英國人在聖島將拿破侖屍體挖出來後,遺體的真實性便一直受到陰謀論者懷疑。過去5年來,由於法國政府拒絕對拿氏墓中遺體進行DNA檢測,人們懷疑的目光變得越發強烈。
法國曆史學家和拿破侖陰謀論者布魯諾·羅伊亨利表示,一幅在1815年拿氏被流放到聖島途中創作的畫像顯示,其臉部左側有條傷痕。但在任何法國畫像或有關這位皇帝的官方遺體麵部模型上,都沒有出現這條傷痕。拿氏遺體的麵部模型,一直在其墓附近的軍事博物館展出。
這幅畫像是由英國畫家查爾斯·洛克伊斯特雷克創作的,也是唯一一幅由英國畫家在拿破侖在世時創作的畫像。這幅畫像目前存放於倫敦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
布魯諾在他專著中,對拿破侖遺體真實性提出了幾個疑點。在對照兩次安葬目擊者的筆錄文件時,他發現拿氏在聖島下葬時,榮譽勳章佩戴在衣服外麵;而其後在巴黎開棺時,勳章卻被放置在衣服裏麵。更令人起疑的是,開棺時人們發現,拿氏一口眾所周知的黃板牙變成了刺眼的白牙。而兩隻盛有拿氏心髒和胃的器皿,本應放置在棺木一個角落裏,但開棺時卻放置在遺體兩腿之間。
布魯諾和他的同事認為,是英國人偷走了拿破侖的遺體。但為掩人耳目,他們將拿氏隨從斯普利亞尼的遺體放進墳墓。長期以來人們便認為,博物館內的遺體麵部模型看上去太過年輕,與身體肥胖並最終死於癌症的拿氏並不相符。
針對這個說法,軍事博物館方麵不屑一顧,堅稱館中安葬的毫無疑問是拿破侖本人。
拿破侖的女人與愛情
拿破侖給跪下的妻子約瑟菲加冕為皇後(油畫)
拿破侖在戰場上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卻至少被3個女人所俘虜。他甚至願意把自己血淋淋的心髒獻給其中一個女人。
拿破侖曾有一位私定終身的未婚妻和兩位妻子,還有其他情人和對象。英雄的多情和政治的無情,在他所寫的情書中展露無遺。
19世紀初,拿破侖在歐洲翻雲覆雨,他的征戰事跡本已相當傳奇,但他的愛情更是曲折並富有戲劇化。拿氏是個急躁火熱的人,單就在軍事政治上,他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幾乎席卷整個歐洲。同樣,在愛情上他也表現得熱火焚身,願意掏盡自己身心膜拜在愛神之下。
世人對其情書的收集,從1821年他去世一直到21世紀都未間斷過。他每份出土的情書,都被視為珍品。因為拿破侖所處的政治環境複雜盤結,他的愛情與政治意圖也就相互糾葛不清。他兩位妻子分別扮演著風流中的悲與喜,世人對他的情書存在著補拾正史遺漏的期待和對曠世英雄的情感好奇。
拿破侖曾說:一個人的私生活是一麵反光鏡,人們從中可以懂得許多並受到教益。許多史學家上窮碧落下黃泉般地去尋找拿氏情書,並據此加以考證,就是為了從他的私生活來輔證曆史;另一方麵,也為更加完整地了解他的真實人格和形貌。談論其情書的著作不下數十種。
拿破侖文采斐然,他的熱情都演化成篇篇文字。在文字中,他不僅抒歎自己熾烈的情懷,還有許多筆觸寫的都是沿途征戰的成果。拿氏情書成了史學家研究他的重要鏡鑒。後人也可通過他的情書,窺視他熱情澎湃的愛情生活。
拿破侖的情書被譯成多國文字,譽為“美中至美的情書”,甚至有的章節還被選做教材。從逐年發現的情書總共造成的轟動及真偽之分辨,可見英雄雖去世日遠,但通過他的文字仍給世人留下了無限遐想。
據說早在1785年,16歲的拿破侖中尉軍銜就曾向在巴黎格朗街和新月街拐角處開咖啡館的老處女瑪納斯卡·皮耶求過婚,並寫道:“我的理智已因對她的狂熱的愛而完全喪失,今後再也不會恢複正常了,這是誰都無法治愈的。”隻是那姑娘的繼父堅決反對這樁婚事,他不願將女兒嫁給一個靠微薄軍餉過日子的窮光蛋。如今這家咖啡館已改名為“波拿巴咖啡館”。
1795年4月12日,拿破侖與一位清麗的富商之女(據說也是拿破侖嫂子的妹妹)、小他2歲的歐仁妮·黛絲蕾·克來雷私定終身後,不久赴往巴黎。但歐仁妮父母反對女兒下嫁拿氏,原因是當時拿氏還默默無聞。後來兩人分離,思念之情纏綿悱惻。拿氏曾因沒有及時收到歐仁妮的回信而情緒低沉,寫就了著名短篇小說《克裏鬆與歐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