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君王領導人4(2 / 3)

但小說完稿不久,從拿破侖寫給歐仁妮的情書中,就能看出熱情漸淡的跡象。史學家以此推斷,認為當時拿氏已認識另一個讓他失魂的女人約瑟芬。隨後,在同年10月,拿氏因土倫之役建功,使得他整個人生有了大逆轉。於是,拿氏逐步走向政治權力中心。次年3月,他與約瑟芬結婚。在他看來,相比愛情而言,征服整個世界更有吸引力。

短短數月間,拿破侖對歐仁妮由激情澎湃到移心另娶,令歐仁妮傷心欲絕,甚至想到過自殺。造化弄人,拿氏拋棄未婚妻,導致她痛心絕世;而在此後年月裏,他卻生活在被約瑟芬欺騙的痛苦中。歐仁妮離開他之後,並不是真正失卻了人生的幸福和快樂,3年之後她嫁給了瑞典王儲人選貝爾納·多特。1829年,歐仁妮獲得加冕成為瑞典王後。

根據德國作家瑪莉·沙林格的日記體小說《我與拿破侖》,1954年美國拍攝了影片《拿破侖情史》(馬龍·白蘭度主演),就是反映這段故事。

約瑟芬嫁給拿破侖時,已是一個有著雙兒女的33歲寡婦,而且還欠下很多債務,拿氏當時才27歲,兩人相差6歲。約瑟芬出生於西印度群島一個貧窮的小漁村,全名叫瑪麗·約瑟夫·羅斯·塔雪·佩吉利,16歲與第一任丈夫結婚,那是個一事無成、隻會花天酒地的花花公子,兩人感情不和,但數度離婚不成。1794年恐怖統治時代末期,丈夫以反革命罪被送上斷頭台,約瑟芬也在牢獄中呆了4個月。八月革命獲釋後,她欣然扮演著風流寡婦角色。她憑著驚人的美貌和才華(一說她長得並不漂亮,隻是很有魅力,懂得怎樣駕馭男人),活躍於巴黎上流社會社交圈。徐娘半老的她生活豪闊、愛慕虛榮、不忠貞操,和拿氏結婚時,已先後成為幾個政要的情婦。

據當時人們猜測,拿破侖娶約瑟芬是因為此女結識許多政要,娶了她就可以滿足其政治野心。但後人從拿氏寫給約瑟芬的情書中,看出他對她是真正一往情深。他寫給約瑟芬的情書,是他所有情書裏的上乘之作。他那火熱的感情幾乎要跳出文字本身,熾烈的愛情似乎要將信紙燃毀。但約瑟芬往往會將這些情書隨手扔掉,有些甚至被她愛犬(它還曾在他們新婚之夜咬過他一口)撕扯並啃爛,她又開始在向其他男人賣弄風情。所以拿氏寫給她的情書流失的也最多。1933年,其中8封以2萬美元價格在倫敦公開拍賣。

“每時每刻,我在向距你更遠的地方去。親愛的,每時每刻,我感到越發沒有勇氣離開你。你無時無刻不在我心中。我苦思冥想你在做什麼。”(1796年3月14日)

“我沒有一天不在愛你,沒有一夜不在想著把你摟在懷裏。甚至每次舉起茶杯,總要責怪那促使我離開心上人的榮譽和野心。我之思念你,你占有我全部心思。如果說我在像塞納河激流那樣匆匆離你遠去,那隻是為了能早日與你團聚。如果說我半夜起床工作,那也隻是為了我溫柔的愛人能提前幾天到來……我生命中的磨難、歡樂、希望和主宰。我愛你,又懼怕你。你激起我最溫存的情愫,你又喚醒我如雷鳴如火山的感情風暴。”(1796年3月31日)

“我從無低級的情操,也摒棄愛。是你,用無邊的強烈感情的爆發,以一種使人墮落的狂亂激起我的愛。對你的思念曾超過整個宇宙,占據著我的心……你的細密畫像一直貼在我心窩。我沒有一天不打開看看,沒有一個小時不凝視注視,吻它許多遍。”(1796年6月21日)

拿破侖的姊妹們嘲笑約瑟芬,叫她“老女人”,並勸拿氏和他的“老女人”離婚,另娶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但這仍不能消除他對她的愛戀,舍不得和她分手,所以最後還是封她為皇後。盡管他們已沒有共同語言,甚至從埃及回來後就已分居。

據說當時勞師遠征到埃及的拿破侖挾持了下屬的妻子做情婦。如果她懷孕生子,很可能取代約瑟芬成為拿氏第二任妻子。可惜這個壓寨夫人沒有能力生育。埃及之戰結束後,這段露水姻緣即悄悄結束。而且,隨著拿氏奪取第一執政桂冠,後來又加冕做了皇帝,身邊美女、貴婦也多起來,包括嫵媚的宮廷女管家、多才多藝的意大利女歌手……約瑟芬開始滿懷妒忌地與丈夫爭吵。約瑟芬的風流史到此結束,拿破侖的風流史卻從此開始。

約瑟芬因不能生育,無法給拿破侖生出兒子來繼承皇位,最終,他不得不與她離婚,另娶了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絲。這顯然又是一樁政治婚姻。

那是一場愛情的生離死別。雖然約瑟芬驚聞消息,痛絕地昏倒在地,但為了國家前途,她不得不接受。其實拿破侖隻是想要一個兒子,和約瑟芬離婚也使他傷心至極。當他在離婚書上簽字時,竟忍不住哭了起來。離婚後第三天,他坐在皇宮裏,凝視著天空,閉門沉思,拒絕接見任何人,也無心做任何事情。

拿破侖對約瑟芬還是寬厚的,他讓她終身保留皇後頭銜,並安排她住在馬爾梅鬆城堡,還給以巨額年金,一直到他被放逐到聖赫勒拿的前一年。

雖然拿破侖一生中先後有過好幾個女人,但隻有約瑟芬真正占據他的心。約瑟芬死後,他在她墳前痛哭不已,說:“約瑟芬是我最親愛的人,至少她不會拋棄我。”他在臨終時,嘴裏還念著她的名字。

纖巧迷人的路易絲比拿破侖小23歲。在他們結婚後第二年,路易絲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便立刻被封為羅馬王。這也是拿氏唯一的婚生子女。路易絲年輕,深受拿氏喜愛。她雖然也有才華,卻不能為丈夫分憂國事,並幾次在重要關頭損傷了法國人民對她的期望。

1814年拿破侖第一次退位,在楓丹白露宮簽定詔書後,他強抑悲痛,給路易絲寫了一封信:“我親愛的,已接到你的複信,得知你情緒低落,健康又不好,我至感不安。希望我的照料和愛情有助於你,使得你恢複健康。我在等待科蘭古,他一來我就寫信給你。再見,鍾愛的路易絲。挫折、命運的變化,我不在乎。隻是為你受到影響而難過。請深愛我,永遠無需懷疑你的拿破侖。”

拿破侖後來隱居在小島上,也十分思念路易絲。他不斷寫信給她,催她到厄爾巴島與他團聚:“你能來這裏,誰也無權阻止你來與我團聚。這一點我對你已寫得很明白。因此,請你務必來這裏。我是望眼欲穿,日夜能夠盼望你來。你深知我對你從來戀情繾綣。”

拿破侖的殷切呼喚,並不能使年輕的路易絲領悟到他的深情。同年底,路易絲變心了。第二年3月,拿氏重回巴黎,受到法國人民熱烈歡迎,他不費任何槍彈炮火就恢複了政權;可惜3個月後又在滑鐵盧慘敗於聯軍合攻下,瞬息的明采轉眼間又暗淡下去。拿氏被放逐到更遠的聖赫勒那島。不久路易絲就另嫁他人(以勾引女人為特長、曾和拿氏作過戰的獨眼將軍奈伯克),並在婚後再生了3個孩子。

其實,與所有奧地利人一樣,路易絲是在蔑視拿破侖的教育下長大的。她曾向上帝祈禱,保佑自己不要嫁給他。但是,她的父親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堅持把她嫁給了他。她又怎麼可能愛他呢?

但這一切拿破侖都不知道,甚至到他臨終前都沒能見到路易絲和兒子(他甚至被改了姓名)的麵。拿氏曾要求將自己心髒取出,浸泡在酒精裏,托人轉交給路易絲。但她拒絕了。後來,法國曆史學家在研究拿氏的時候,非常慶幸路易絲並沒有取回他的那顆心,因為他們認為她根本不配擁有。

拿破侖死後,人們在其遺物中發現了一張紙片,上麵寫著:“我是被釘在岩石上的新普羅米修斯,一隻禿鷲在啄我。是的,我偷了天上火種奉獻給法國;火種已重新上升到它原來的地方,我卻在這裏!”其實他自己就是那個火種,他把生命的摯熱給了法國,把愛情的燃燒給了約瑟芬和路易絲,而這兩個女人先後都讓他孤獨地被釘在岩石上,啄傷了他的心。

拿破侖是喜歡悲劇的,他的一生更是用戰爭和愛情將自己演繹成為悲劇的英雄。在他死後,歐洲人再也看不到一個像他那樣有魄力、有想像力、有組織力、意誌堅定、野心無度的政治英雄了!

人類的曆史是用血成就的,英雄的曆史是用淚成就的。拿破侖雖然意誌堅定,戰事上足智多謀;但在愛情上,他對自己所衷心的女人卻極盡了柔情。但他是錯愛了那兩個女人的。在他的沿途征戰中,以及在落魄潦倒時,那兩個女人都沒有給他絲毫的安慰和顧及。相反,值得他愛、也非常愛他的歐仁妮,卻又被他輕易放棄。

拿破侖一生鐵血柔情,卻落個孤獨至終。

三個“天使”茜茜公主:

真實的、影片中的、主角施奈德

茜茜當時隻有15歲,接過表哥弗蘭茨獻上的花,她甚至不懂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姨母和媽媽一個勁催問她:“你愛他嗎,茜茜?”她竟天真地回答:“他,我又怎能不愛他呢?他要不是皇帝就好了。”

影片中兩人經典的對話:“弗蘭茨:‘你恐怕什麼也沒釣到吧?’茜茜:‘不,我釣到了陛下。’”至今仍讓許多影迷怦然心動,記憶猶新。

真實的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真實的)

茜茜公主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