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君王領導人5(3 / 3)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次年魏瑪政府垮台,給希特勒等人提供了絕佳機會。危機前納粹黨隻有10.8萬人,到1932年人數已超過100萬。1931年希特勒參加國會選舉,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逐出教會,教皇還下令教徒不得投票給他。至此他與天主教決裂。在基督教會支持下,他後來一上台即取締天主教,統一成為德國教會,為此贏得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會支持,使其可全麵控製德國宗教思想,為日後恐怖政權打下基礎。

經多年組織工作和苦心經營,1933年初,在原教旨基督教會、壟斷資本集團、王室和軍方支持下,納粹黨發展為國會中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繼而通過“國會大廈縱火案”與“長刀之夜”等事件,逐漸打擊及削弱異己黨派與黨內反對派,鞏固自身勢力。1934年8月1日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他兼任總統,並將總統、總理合二為一,擁有無上權力,可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法官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1938年他進一步獨攬陸海空三軍指揮權,擔任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執政期間,希特勒廢止魏瑪共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誌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會、自由派別基督教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為一體,開始他的獨裁之路。1935年他撕毀凡爾賽條約,宣布重整軍備,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為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

在第三帝國初期,希特勒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一戰後陰影,也因此獲得下層民眾支持。他還承諾“讓德國每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一段時期(1933~1938年)已基本實現,從而使更多人擁護他。所以戰後有人這樣評價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偉人,1938~1940年之間是暴君,1940之後則是個徹底的瘋子。”但也有人說,“把納粹黨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國人自己。”

在政治體製上,第三帝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主義。1936年德國與裕仁天皇領導的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墨索裏尼領導的意大利加入這個協定,從而形成德、日、意三大軸心國,這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希特勒在對外進行侵略戰爭的同時,在國內實行法西斯式一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人。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他在國內建立衝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德國國防軍之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第三帝國期間,德國在占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集中營,猶太人及其他人種遭到空前大屠殺。據粗略估計,期間共有約600萬猶太人被屠殺。

在戰爭方麵,希特勒摒棄一戰做法,創立並實踐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模式。

1936年3月,趁英、法等國施行“綏靖政策”,希特勒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德軍在他指揮下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7月德軍夥同意大利軍隊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取得政權。1938年3月12日,第三帝國兵不血刃吞並奧地利。9月,英、法、德、意在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15日,德國撕毀該協定,進軍並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為避免蘇聯卷入戰爭,導致兩線作戰,希特勒邀請斯大林會晤,並於同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同年9月,納粹德國采取閃電戰戰術,4周占領波蘭,從而挑起二戰。

1940年春,希特勒指揮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占領丹麥和挪威。5月開始進攻法國,並相繼攻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6月4日,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撤退(但30萬英法聯軍並未殲滅)。14日巴黎淪陷,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德法停戰協定,向德投降。由希特勒製定的旨在摧毀英國的“海獅行動”於同年9月展開,不列顛空戰正式開始。德國空軍不分晝夜對英國境內包括倫敦在內各大城市進行轟炸。但在新任首相丘吉爾率領下,英國成功抵製住了德國的空襲威脅。這亦是希特勒在歐洲大戰以來首次沒能達到入侵目的,結果導致其兩線作戰,缺乏後勁,陷入被動,情形越來越糟糕,最終被消滅。

此時希特勒已占領歐洲14個國家,並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附屬國。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在1000多公裏長戰線上發動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他曾妄圖在6~8周內打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軍連連獲勝,並迅速深入蘇聯內部。然而此年底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其閃電戰術。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天下首強”美國對日宣戰,德國對美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個德國陸戰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北非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共同打擊下,曾不可一世的德國麵臨覆亡的命運。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麵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東普魯士鷹堡(“狼穴”)遭到預藏炸彈行刺暗殺失敗,至少3000人涉案被判有罪或處以極刑。(早在1938年,德國內部一群將軍也曾打算逮捕這個“瘋子”,但最終竟放棄了。)

2008年美國拍攝影片《刺殺希特勒》,即反映此故事,布萊恩·辛格導演,湯姆·克魯斯主演。

希特勒回到柏林後已經絕望,成天躲在地堡中,經常四肢顫抖、目光呆滯、麵色慘白,說起話來有氣無力。1945年4月28日,墨索裏尼被遊擊隊抓獲槍決,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布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企圖叛逃的衛隊長——情婦愛娃·布勞恩的妹夫費格萊因。當天半夜,希特勒與愛娃突擊舉行婚禮。4月30日蘇軍已攻占附近的國會大廈。當天15時30分,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自殺,而愛娃則服氰化鉀自盡。

最近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奇特觀點,說希特勒是死於放屁。據傳記作家約翰·托蘭寫道,希特勒“受腹中積氣折磨,放屁不能自控,其素食習慣更加劇了這種狀況”。1936年他從一位行騙江湖、名叫西奧多·莫勒爾的柏林醫師那兒找到了安慰。此後8年,這個騙子一直給他開固定劑量的治屁藥丸,藥方中有士的寧和阿托品,這是兩種致命毒藥。

希特勒曾說:“最漂亮的女人當屬於戰士。”“衡量一個男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看他娶什麼樣的女人,二是看他是什麼死法。”除了永無止境的謠言,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憑實據證明他在性方麵反常(比如說他隻有一個睾丸),盡管他的確是個害羞的男人。但必須強調,他生命中比較重要的幾個女人,最終都以自殺方式結束了生命:從早期失敗戀情的對象咪咪·瑞特開始,接下來是吉莉和尤尼提·米特福德(她在柏林宣戰那天自殺),最後便是愛娃。

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不久盟軍在總理府地堡廢墟中找到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毀的屍體。但又說那是戈培爾夫婦,而希特勒骨灰並未找到。一個似乎可信的解釋是:“蘇聯打到花園裏的炮火把所有痕跡都掃光了。”但戰後曾有希特勒仍在人間的傳聞,隻是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

2006年8月27日,據俄新社報道,阿根廷著名政治評論家艾貝爾·巴斯蒂在上周末剛出版一本新書——《希特勒在阿根廷》。巴斯蒂在該書中斷言,1945年5月二戰結束後,希特勒及其情婦愛娃在阿根廷科爾多巴省一個小村莊藏匿了多年。他們是此年7、8月乘坐德國潛艇去的,隨行人員不超過7名。希特勒化名“庫津”。據說直到1964年還有知情人跟他們通過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