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君王領導人8(1 / 3)

公爵年少

溫莎公爵夫妻和希特勒

溫莎公爵和溫莎公爵夫人1

溫莎公爵,即喬治·愛德華(GeorgesEdward,1894~1972年),英國的愛德華八世,是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後的長子,今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伯父。按照王位繼承法,1910年被立為王儲,1911年又受封為威爾士親王。他從小就很聰明、勇敢,為此深受老國王的喜歡。他不但長得鼻高嘴闊,天庭飽滿,眼神裏透出一股王氣、一臉富貴相;而且身高體壯,健如奔馬,一反英王室曆代王儲體弱多病的積弊。

一戰爆發後,向往軍旅生活的20歲的愛德華,並不因貴而嬌,他主動向王室請戰,說:“我有4個兄弟,即使犧牲了一位,也不會影響王位的繼承。”王室無奈,隻好同意。他服役參戰,成為了英陸軍擲彈兵近衛團的一名參謀,在意大利、法國、埃及的戰壕裏摸爬滾打,出生入死,屢立軍功。有一次,愛德華去視察部隊,一顆炮彈剛好落在他的汽車上,司機當場身亡,不過他本人卻因為不在車上,而奇跡般地躲過了一劫。

戰後,愛德華代表英王遍訪歐美各國,深得各國政界領袖好評。他更兼體恤下情,常常便裝簡從,出巡街頭廠礦,關照勞工生活,體會無家可歸者的痛苦。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危機期間,他遊走於英國各地的工人俱樂部,甚至還靠個人聲望安排了20萬工人就業。英國廣大民眾深為大英帝國有個好儲君而驕傲。不過,欣慰之餘,英國人也發現未來君主有個大毛病,就是並不醉心於政治,對宮廷禮儀熟視無睹,全然不顧,卻仍舊一味嗜好冒險,喜歡新奇。

愛德華年屆20歲之後,王室依照宮廷禮儀開始物色王妃。英俊而年輕的王儲,自然成了無數女人心中夢一樣的人物。排成長隊的窈窕淑女,仰慕其位尊身貴、風流倜儻,競相邀寵獻媚,爭奪王妃之位。未料愛德華冷若冰霜,全然不睬。

隻是在他22歲那年,愛德華與公爵的女兒羅絲瑪麗一見鍾情,但被國王夫婦強行拆散了。那時的英王室,根本不能接受自由戀愛。與此同時,王室為他從歐洲各國物色的18位妙齡公主,也均遭其拒絕。倔強的愛德華要完全按照個人口味來設計自己的婚姻,故而常常私下與女性交往。

很快30歲又過去了,愛德華仍然孑然一身,母後瑪麗最為此事犯愁。苦思無策,她便打發人攜帶兒子尊照前往瑞士,用重金請日內瓦街頭的獨眼神卦指點迷津。此人用一隻眼仔細端詳了愛德華的尊照,默思良久,收過卦金,方吐出8個字:“驚鴻一瞥,重洋萬裏!”王後對此語百思不得一解,因相信該神卦一向料事如神,知是天機,微言大義,到時自解,便不再費心。

不愛江山愛美人

溫莎公爵和溫莎公爵夫人2

1931年,愛德華心血來潮,又玩起了擱置已久的老把戲,換上便裝,一身普通傭工打扮,登上一輛列車,隻身出外遊玩。火車上空空蕩蕩,偌大一個包廂,除他之外隻有一個單身女子。那女子金發碧眼,皓齒厚唇,體態豐盈,秀色可餐,言談間風情千種,移步時儀態萬方(另一種說法是,她其實容貌平平,卻自有非凡的魅力)。愛德華偷窺良久,怦然心動,不禁打破了在女人麵前寒若冰霜的冷麵郎君習慣,主動與她攀談起來。二人天南海北閑扯,從倫敦的霧天到大西洋的風,從法國的白蘭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話越說越多,一發不可收拾。年屆37歲的愛德華第一次徹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悅的快活。

這個女人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聞的辛普森夫人。她原名沃麗斯,出身於巴爾的摩市一個平民家庭,早年喪父;雖受過很好的中等教育,但因家境原因而無力升讀大學。第一次婚姻嫁的是一個軍人,第二次婚姻嫁給了商人辛普森先生,不久前移居英國後即與丈夫離婚。到這時為止,她仍不知愛德華的真實身份,仍把這位與她主動攀談的英國男人當作一個普通勞動者。

於是,愛德華與辛普森夫人一見鍾情,成為知交,不久就順理成章有了巫山雲雨之舉。兩人頻頻約會,形影不離,雙雙出沒於上流舞場,下等酒吧。維也納的多瑙河岸,巴黎泰晤士河的遊艇上,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下,到處留下了愛德華的開懷笑聲,和辛普森夫人的鶯啼軟語。兩人一個風流倜儻,一個絕色傾城,一時成為新聞焦點和人們街談巷議的對象。

另一種說法是,他們第一次認識於1930年的一次宮廷行獵活動中,不過當時她並沒給愛德華留下什麼印象。但幾次往來過後,她就逐漸征服了愛德華的心。從1932年起,辛普森夫人成了其貝爾凡得宮的常客。第二年,愛德華便令人吃驚地在倫敦最大的飯店為她舉行生日晚會,還送給她一株幽蘭;而後便是一個天鵝絨的小盒子放在了辛普森夫人的手中:一個鑲有鑽石和翠玉的手鐲。所有人都糊塗了,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愛德華把“喜歡”變成了“愛”?

有人大談辛普森夫人被立為英國王妃的可能性,但這一說法立即被洞悉英國王室繼位慣例的人們否定了。辛普森夫人雖有沉魚落雁之貌,渾身上下透露出雍容華貴之氣,但她年長愛德華好幾歲(也有說小愛德華兩歲),有過婚史,又出身於貧賤人家。不僅如此,辛普森夫人還是美國公民。一向高傲無比的英國人,絕不會接受一個已婚的美國婦女為自己國家未來的王後。王儲鍾情於她,大概隻是逢場作戲,一場鬧劇而已。

1936年,喬治五世駕崩,愛德華繼承王位,封為愛德華八世。年輕的國王文武兼備,精力過人,確實是君臨天下的合適人選,英國人為自己國家有這樣一個賢明的新國君而拍手稱慶。

但不出幾個月,這種歡樂之情就為憂鬱所替代。新國王登基不到一年,就在此年11月提出要與辛普森夫人互結秦晉。英國王室、政府、議會兩院大驚,按照王室遴選後妃的慣例,這萬萬不可!瑪麗太後堅決不承認這個兒媳婦。英國首相鮑爾溫則代表政府、王室、議會提出:英國不能接受一個美國人為王後,國王隻能在王位和辛普森夫人之間作出抉擇;如一定要與辛普森夫人結婚,就必須辭去王位!否則,他便要率領全體內閣總辭職。這就出現了英國曆史上有名的“嚴重的憲法爭執”。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極為保守、傳統的國家。並且,信仰天主教的英王室,向來反對離婚這一行為。

更為嚴重的事情還在發生:國王準備和沃麗斯結婚的消息一經傳出,沃麗斯家就被包圍了,陌生人在記錄她的行蹤,恐嚇信、批評信紛紛寄來,甚至有人準備刺殺她。迫不得已之下,沃麗斯隻好轉移到了貝爾凡得宮,隨後又無奈前往法國。

隻有蕭伯納、丘吉爾、畢維布羅克等寥寥幾位最智慧、最優秀的人物支持國王。然而,這一切也難以幫助愛德華國王同時挽回王位與愛情。

愛德華八世經過幾天考慮,作出決斷:堅辭王位,與辛普森夫人結婚!

幾天後,英國各大報紙,忽然一齊在頭版頭條的位置,用通欄標題刊登出一條爆炸性新聞。正標題是:不愛江山愛美人。副標題是:英王愛德華八世為辛普森夫人辭去王位!

最初,歐美各國讀者以為這又是新聞記者們無端生事,進行愚人節式的騙人報道。一些愛德華八世的崇拜者甚至打電話給報社,指斥他們侮辱至尊無比的國王陛下。堂堂大英帝國數億臣民的國王,兼領大不列顛、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加拿大各國,何患無靚女?豈能為區區一個辛普森夫人大動真情,辭去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