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君王領導人10(3 / 3)

但據2003年10月《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所謂的肯總統“與夢露有染,並打算給她60萬美元封口費”;“肯尼迪家族同芝加哥黑手黨頭子薩姆·吉納卡納有聯係”,這些文件(包括肯總統給夢露的情書、夢露遺書副本等)都是偽造的,而使肯尼迪背了多年黑鍋。時任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還曾試圖以此訛詐肯尼迪。原主人勞倫斯·丘薩克已於1999年被法院判定為偽造罪。美國政府正打算通過法律途徑銷毀這些聳人聽聞的假文件。

據2005年《洛杉磯時報》報道,86歲的洛杉磯退休法醫約翰·麥納(他曾解剖過夢露屍體,對其之死也感到蹊蹺)來到記者辦公室,帶來夢露死前給其心理醫生格林森(他也是麥納朋友)的錄音帶。這是對她早期(1960年前後)情況的介紹,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出身不幸、掙紮塵世,處於極度慌亂之中、常常神誌不清,大量吸毒、服藥而可能自毀的女人。

據2006年美國《僑報》報道,曆史學家看到一些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解密文件,發現夢露之死可能與她記下的一本“秘密日記”有關。1962年7月13日胡佛接到報告:夢露曾透露過她與總統肯尼迪的談話。她問了肯尼迪許多重要問題,而肯總統也向“枕邊情人”一一作答,這些枕邊私密談話被懷疑由於她口無遮攔而外傳到克裏姆林宮。同年8月,肯氏兄弟不約而同地斷絕與夢露的來往。夢露意識到自己麵臨的危險。8月4日晚,她絕望地打電話給一位好友,稱她知道一些“危險的秘密”。第二天淩晨,夢露就被人發現死在洛杉磯家中。巧合的是,自殺當晚她的那本“秘密日記”也神秘地消失。但洛杉磯地方檢察官辦公室否認有這樣一本日記,也否認夢露之死與謀殺有關。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日前報道,居住在洛杉磯的澳籍作家、導演菲利浦·摩拉發現一份與夢露之死相關的聯邦調查局機密檔案。其中暗示,前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知道甚至參與“引誘”夢露自殺的計劃。夢露朋友勞福德、醫生格林森、護士莫瑞、女管家、私人秘書,包括一名宣傳人士都參與了這一陰謀。夢露以前曾通過搞假自殺的方式來贏得公眾關注。涉案人員於1962年8月4日有意將自殺工具交給她,但他們在她尋求幫助時未施以援手,任由其死去。此檔案雖沒直接指出這些人有殺害夢露的動機,但暗示這可能與她威脅要公開與肯尼迪的婚外情有關。

英國著名傳記作家安東尼·薩默思在其新書中說,當他得知加州夢露的電話記錄被取走後,也推測其中必定有人在幹預。這種幹預先於司法部門,對整件事進行了處理。這就說明此人地位很高,不是司法部長就是總統。

還有人聲稱,他們看到在夢露死前,有一個貌似肯尼迪的人與另外兩人潛入夢露住所,其中一人手提黑色醫藥箱。後經史學家查證,那個人很可能就是總統本人。

這大概就是又一個“紅顏薄命”的故事。

肯總統的“萊溫斯基”

肯尼迪一家

幾年前,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的性醜聞曾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幾乎家喻戶曉,克總統本人還因涉嫌在此案中作偽證險些遭國會彈劾。而在美國人心目中享有很高地位的肯尼迪,也有他的“萊溫斯基”。

2003年肯尼迪遇害40周年之際,美國作家羅伯特·達勒克推出了一部關於他的傳記小說,名為《未終結的生命:約翰·肯尼迪,1917~1963》,文中披露這位風流總統曾與一名白宮女見習醫師有染。

肯尼迪的這段情史來源於當時的白宮助理芭芭拉·伽馬雷吉安之口。現年77歲的芭芭拉聲稱,她隻記得這個姑娘的名字,姓氏則記不清了。她拒絕向媒體說出其名字。早在1964年一份文件中,芭芭拉對肯尼迪執政期間的曆史進行口述,由旁人做筆錄,其中有關此段秘密情史的記錄竟有17頁之多。芭芭拉要求將這些記錄封存在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中,但最後達勒克還是成功說服她將其公諸於世。

根據此書所寫,肯尼迪在出行時經常帶著這個姑娘,此女芳齡19歲,外貌姣好,不過醫術並不怎麼高超。芭芭拉在采訪中說:“很明顯,這位實習生同總統有著某種特殊關係。她連打字都不會,平時的工作就是接接電話,記錄一下電話電容。她在工作上對我們用處並不大,但總統在出行時通常都帶著她。”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近日播出的一次節目中,達勒克直言不諱地說:“很明顯,肯尼迪之所以在旅途中帶上那名實習生,是因為她能在旅途中為其提供性安慰,也許在白宮中便是如此。”

達勒克是一位專門研究總統曆史的學者和傳記作家,此前曾撰寫過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林登·約翰遜的傳記。他最新推出的肯尼迪傳記一上市便成為書攤上的搶手貨。紐約《每日新聞報》也在頭版報道了此事。

“紅色羅賓漢”格瓦拉:

探秘這位傳奇人物的革命生涯和情感世界

格瓦拉與艾莉妲結婚時,卡斯特羅是他們的證婚人。由於工作太忙,卡氏在他們的結婚證書上簽字之後,在新婚夫婦切開蛋糕之前就離開了現場。艾莉妲皮膚潔白,臉上閃動著幸福之光。婚禮過後,格瓦拉嘴裏朝天刁著一支粗棒雪茄煙,自己開門上車,帶著新娘回家。幸福的艾莉妲露出了她的白牙齒。

格瓦拉其人

格瓦拉經典頭像

切·格瓦拉(CheGuevara,1928~1967年),即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出生於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遊擊隊領導人,人稱“紅色羅賓漢”“浪漫冒險家”“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拉丁美洲的加裏波利”“塵世的那穌”。他一生雖然隻有短短的39年,卻曲折、驚險、個性化,富有傳奇色彩。美國好萊塢於2004年拍攝了關於他的電影《摩托日記》。在古巴,目前有包括世界著名學府哈瓦那大學在內的48所大學,都特別開設了格瓦拉係,實際上就是德育係。

1959年格瓦拉參與了古巴卡斯特羅領導的“七二六運動”,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他在古巴新政府擔任了一些要職之後,於1965年離開,在其它國家繼續策動共產革命,首先是剛果,然後是玻利維亞。在一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軍事行動中他被捕了,並於1967年10月被玻利維亞軍隊殺害,死後成了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征。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格瓦拉的形象。有人稱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人”。這個評價似乎太為誇張了一點。法國哲學家保羅·薩特倒是稱許過格瓦拉是“我們時代最完美的人”。格瓦拉的支持者則認為,他是繼拉美獨立運動領導者西蒙·玻利瓦爾之後,拉丁美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還有人說,格瓦拉是拉美桀驁不馴、浪漫騎士化的遊擊戰傳統的最後一位偉大繼承人。

但格瓦拉的反對者們在其遺產中發現了他一生中不那麼光彩的部分,他們認為他熱衷於處死古巴革命的反對者;還有人認為他從沒打過勝仗;他的醫科學位也不夠合格。

由攝影師阿爾瓦羅·科達拍攝的頭戴金五星貝蕾帽的格瓦拉肖像,是當今曆史上複製量最大的肖像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戰鬥性的頭像”。這個消瘦的美男子,被印在T恤、咖啡杯、海報、鑰匙串上。蓄著嬉皮發型和個性小胡子的他,在搖滾樂、歌劇場和藝術展上出盡風頭。他還出現在著名足球隊的隊旗上、出租車司機的坐駕前方、搖滾音樂會的大型電子屏幕上。很多平民百姓甚至將他的照片等同耶穌基督。他那被神化的形象,成為當今世界最時髦的標誌。

其實格瓦拉跟搖滾沒有一點關係,但卻是反叛的象征。因為這已經成了一個標誌,一個標新立異,追求反叛和真誠的文化符號。他的精神很偉大,為了自己的信念去反抗鬥爭,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終生都在追求,他富有冒險與浪漫,做著世界上99%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而搖滾音樂的精髓是叛逆、前衛,搖滾試圖用音樂的形式改變人們對自我的認知,這與格瓦拉所做的事在某種意義上有著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