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神燈真的是用電能點亮,那麼電能是如何產生的?難道廟宇或古墓中安裝有能夠發電的機器嗎?要做到一勞永逸地不斷供應電能,隻有太陽能發電可以做到。神燈真的是利用太陽能發電嗎?古人似乎不願告訴我們秘訣。
秦始皇陵布局之謎基本破解
“40年來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這是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秦陵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的看法。
作為1974年參加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袁仲一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秦陵考古研究工作。1961年秦始皇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考古工作者就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第一次全麵考古勘探,調查了內外城的構造,獲得了一些基本數據。秦始皇兵馬俑則是1974年因農民打井發現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隨後近30年來其考古勘探工作從未停止。
袁仲一認為,秦始皇陵整個陵園坐西向東,以封土為中心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園就像是一座設計規整、建築宏偉的都城,占地麵積達56.25平方公裏,其城內麵積約2.13平方公裏。如此大的‘都城''建製,使一些外國元首觀後不斷戲稱這比他們的國土還要大。”
袁仲一介紹說:“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達87米,是一座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的城垣由內外兩重構成,兩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長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回''字形,其城牆總長約12公裏,與西安的明代城牆長度相近。”
他說,陵園布局的核心是地宮,其它城垣、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圍繞著它,如眾星捧月一般。秦陵地宮位於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地宮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平常人們所說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據著內城南區三分之二的麵積。
在宮城和內城之間的廣大區域分布著許多用於祭祀、陪葬的建築。這些設施的基本內涵說明這兒相當於秦始皇的宮廷。作為重點建設區,這兒地麵與地下的設施最多,尤其是內城南半部較為密集。除地下的宮城外,寢殿及車馬儀仗、倉儲等眾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的附屬建築區,東區則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
外城即是內城垣和外城垣之間,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區(西內城垣與西外城垣之間的區域)的地麵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其中建築基址約占據了西區空間的三分之二。其內涵為象征京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是為皇帝玩樂遊弋等活動服務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曲尺形大型馬廄坑、31座珍禽異獸坑、三組四合院式的園寺吏舍建築基址等。外城東區的南部則有一大型“石鎧甲陪葬坑”,試掘方內出土了大批石鎧甲及少數車馬器,惟妙惟肖的“百戲俑”坑就在其南側不遠處。
最外圍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這裏有眾多為建設、陪葬和管護秦始皇陵園而設置的機構、場所和坑池,屬於秦始皇陵園的邊圍。以外城西邊的打石場為例,這處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約500米,由石料堆放區、材料加工區和居住區構成,麵積達75萬平方米,並出土過10件鐵刑具,有的大錘更是重達6.8公斤。而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和新出土的青銅水禽坑則位於外城垣的東區,由此不難看出秦始皇陵園的龐大與複雜。
袁仲一說:“在秦陵外圍東邊,除分布著眾所周知的秦兵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馬廄坑及眾多陪葬墓,三處修陵人員的墓地與磚瓦窯址等。在北邊還發現了藏有禽獸肢體及鱉的倉儲坑、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和酈邑建築遺址。而陵園南部與驪山相接處尚有一寬約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擋來自驪山的洪水。秦陵規劃的規律性與科學性顯而易見。”
中國人有“四十不惑”的說法,袁仲一說,“秦陵經40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困擾人們多年的謎團——秦始皇陵園的布局之謎終於被解開了。”
秦始皇祖母陵園揭秘
一座占地260畝的大墓,在一個奉行厚葬的秦人時代裏,無疑包含了無數的曆史信息和珍寶,曆經兩年多的考古發掘,中國第一大先秦墓葬初露端倪―――
“聽說在長安的神禾塬上,發現了一座天大的陵園,真不知道裏麵有啥東西。”這是記者前年在一次偶然的野外行進中,聽到的一句群眾議論。其實,他們所說的就是神禾塬上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一座巨大陵園,陵園占地麵積達到了260畝,由兆溝、城牆、門闕、陪葬坑、主人墓壙等組成。
偶然發現一道奇怪的古牆,圈起了什麼?
從2004年7月至今,省考古研究所對位於長安區神禾塬上的這座戰國秦陵園遺址,進行了第一階段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對陵園做了全麵勘探,基本掌握了陵園布局和周圍情況。同時,試掘了陵園K8坑、發掘了亞字形大墓、陵園北門相關設施和K10陪葬坑。考古隊隊長張天恩博士說,發現它,其實是個偶然。2004年6月,陝西財經學院新校區開建,說是工地上發現了一道奇怪的古牆,圈起了一塊好大的墓地。考古人員趕過去看,吃了一驚,這墓規模實在巨大,立即意識到這個墓的不同一般,當即決定入駐勘探。
巨大規模牆內是一座占地260畝的陵園
這座陵園由兆溝、城牆圍繞亞字形大墓組成,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310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戰國秦時期單人陵園。墓壙位於陵園中心,陪葬坑位於墓壙周邊。陵園南部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內有建築遺址及灰坑。陵園四邊設有門闕或門道。所清理的部分殘留牆基,牆寬約5米-6米。兆溝圍繞圍牆一周,寬約11米。所清理部分牆基中出土物含較多板瓦、筒瓦殘片及零星泥質灰陶缽、盆、釜殘片。北門門闕,近長方形,夯土築成,現僅殘存基礎;其中北門東闕台長約9.1米、寬約11米;西闕台長約7.8米、寬度與東闕台相同。北門門道,長11米,最寬處4米,位於東、西兩門闕之間,局部見有踩踏麵。大墓墓壙東西總長約135米、南北寬約110米,其中墓室長30米、寬27米。東墓道長約65米、寬10米至17米;西墓道長約35米、寬7米至15米;南墓道長約45米、寬約9米至16米;北墓道長約33米、寬約7米至15米。墓道、墓室填土均經過夯築,堅硬致密,夯窩直徑在8厘米左右,夯層堆積較為水平,厚約0.40米至0.50米。槨室東西長12米、南北寬10.50米、深4.3米。室內的隨葬器物大多被盜,木構件葬具被火焚毀,僅在壁麵和底部餘留木件印痕,底局部餘留灰炭。依據印痕和灰炭表現出的榫卯結構判斷,至少有兩重棺槨。出土有刻字石磬、刻字繭形壺、玉璧、玉蠶、玉飾、銀飾以及大量棺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