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規格
陵園內發現“天子駕六”車馬
陵園內,陪葬坑共13座,分布於亞字形大墓四條墓道周邊。陪葬坑最長的63米,最短的8米,寬度和深度一般在3.5米至5米之間。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在編號為K8的陪葬坑裏,考古人員清理出安車一輛,挽馬六匹,這就是罕見的“天子駕六”的規格。車輿通長1.75米,後輿寬1.55米,車轅長約1.95米。車輿局部殘留有油漆彩繪圖案。出土有青銅、錯金、錯銀、銀、角、骨質等車馬飾等數十件。馬身長約1.8米、身高約1.7米。經專家初步鑒定,這些馬年齡約4歲至5歲,應係殷商時中原馬種的後代。馬具有錯金銀銅轉珠、鎏金銅泡、銀帶扣、銀和青銅馬鑣及銀飾片、銀絡飾、青銅馬鏑等。還有陶豆、骨管、彩繪象牙管等。“天子駕六”是陝西省首次、中國第二次發現。古代禮儀製度有嚴格乘車級別的規定,隻有天子級人物才能使用6匹馬拉的車。2002年洛陽市在一座長42米、寬7.2米的陪葬車馬坑裏,考古人員清理出一處6匹馬駕一車的遺跡,首次印證了古文獻中有關夏、商、周時期“天子駕六”之說,舉世矚目。更讓考古專家們欣喜的是,在試掘另一座陪葬坑時,又發現了6匹馬拉的木車,又一處“天子駕六”!按一個陪葬坑長達30米計算,如果五六米放置一副車馬的話,這個陪葬坑將出土至少5輛車。會不會是5輛“天子駕六”呢?專家們猜測,正常情況下,享受如此高規格的禮遇,墓主不是皇帝就是相當級別的人;即使墓主是相當皇帝級別的人,如得不到在位皇帝的認可,陵墓也會被毀掉,家族及陵墓的建設者還會被殺。
古代天子、諸侯洗手時,下人端著瓢一樣的東西伺候。圖中所示的就是洗手所用的盛水器具是青銅。專家說所謂的金盆洗手就是指這樣的盆子。這件精美的青銅就出自夏太後陵園。
豐富墓藏出土器物眾多文字暫時無人能識
發掘結果表明,大墓、陪葬坑均經早期盜擾並焚毀,但仍出土各類文物300多件。包括金器、銀器、青器銅、鐵器、玉器、石器、陶器、珍珠、玻璃料器以及麻織品、漆器等類,其中以玉器、金銀器數量居多。其中在一處地點,就出土玉器70多件。這些文物工藝精湛、紋飾華美、規格極高。其中秦形製繭形壺,時代特征明顯,刻有表明為食官等官職文字,另有石磬刻有“北宮樂府”等重要文字,與大型獨立陵園、亞字形大墓、駕六馬車和玉路的陪葬坑等形製,共同昭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貴,應為天子王公級別。
除了這些物品的級別高貴外,它們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也不容小視,在一件車馬器上就有不認識的文字。另一件青銅的背部也刻著十幾個秦篆,一時也無從認識。
神秘墓主
秦始皇祖母陵園的確定
如此高級別的墓葬,到底是什麼人的呢?專家們苦苦搜尋確鑿證據。最後秦始皇祖母進入到了專家們的腦海當中。秦始皇祖母夏太後,是秦始皇父親秦莊襄王的母親。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七年(前240年),莊襄王母夏太後死。夏太後子莊襄王葬芷陽,“故夏太後獨別葬杜東,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當有成家邑’。”雖然“杜東”的“杜”,專家認為是今天的郭杜一帶,與發現大墓的情況十分吻合,但是多數專家仍在等待有直接的實物證明。丁岩告訴記者:“慶幸的是,在一條現存長達8米的盜洞洞口處,考古人員發現幾十塊用於禮製或裝飾的玉餅等玉器,殘損的大型繭形壺等陶器上有刻字‘私官’一職多次出現。”著名古文字學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王輝告訴媒體,秦封泥中就有“私官”一職,它是管理太後、皇後與太子事務的官員。秦封泥的出現對於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的說法是極有力的支持。從時代上說也符合,大墓、壕溝等填土中出土的夾砂紅陶釜、泥質灰陶盆,以及K8出土的陶豆、銀馬鑣及其它鎏金或青銅車馬器觀察,其時代應在戰國晚期或略晚,這正是夏太後生活的時代。從墓葬等級來看,大墓帶有四條墓道、陪葬坑K8清理的“駕六”馬車的規格,以及文物的精美華貴等,顯示了大墓及陵園之主的尊貴身份。
夏太後姓夏名姬,是孝文王即始皇祖父眾多的妃子之一。夏太後所生之子莊襄王即始皇之父繼位後,尊稱孝文王後,也就是他的養母為華陽太後,自己的生母夏姬為夏太後。始皇七年(前240年),夏太後病逝,由於夏太後不是正室,不能與孝文王合葬,所以單獨埋葬在杜縣之東。而孝文王和華陽太後則合葬在壽陵,夏太後的兒子莊襄王則葬在芷陽。張天恩博士說,據曆史記載,夏太後一直活到秦始皇20歲,當時秦始皇已親政7年,可能對秦始皇產生過重要影響,這也許是其得以厚葬的重要原因之一。
悲劇命運
西漢皇朝恨秦火燒棺槨
在大墓發掘現場記者看到,墓室牆壁大部分已被燒成赤紅色,底部留有黑色的炭灰遺跡。“太可惜了,代表墓主人高貴身份的木質棺槨已被完全燒毀,眾多珍貴的文物也幾乎被盜墓者洗劫一空。”參與考古發掘的丁岩說:“秦國並吞六國統一了九州,但從此惹下了禍根,那就是山東諸國貴族後裔的恨秦情結。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一直到西漢建立,紛擾的各路義軍都把搗毀秦帝國遺留的宮殿、陵園作為出氣對象,這座陵園就是毀於這個時期。”從種種跡象看,該陵園遭到了西漢官方的毀滅,中心大墓被打開的盜掘洞口有十七八個,焚燒棺木的溫度至少達到了2000多度,把土都燒成了近乎陶器的東西,把灰色陶器燒成了紅色的陶器。雖然這樣,還是能從痕跡中判斷,有36根坊木組成了龐大的棺槨,而在槨木上麵,還有一層席子防土。
非凡意義
對研究中國陵寢製度意義重大
張天恩博士對媒體說,秦始皇祖母陵墓的發現,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秦國喪葬文化的變遷。它表現了當時整個社會喪葬風俗的轉型。因為這是一座中國古代喪葬史上由集體陵園向典型個人陵園過渡的代表作。正因為它,到秦始皇開始出現的大規模個人獨葬才變得順理成章。尤其重要的是,這座規模巨大的陵墓,主體工程應該是在秦始皇時期完成的,這對於後來或者就是同時期修建的秦始皇陵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對以後秦始皇陵墓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這一獨立陵園的形製,既繼承了秦故都雍城陵區的部分特征,又具備了秦始皇陵園以及西漢陵園的某些因素,不僅對秦國王公喪葬製度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中國古代陵寢製度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