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亞洲大陸的幹旱中心,塔裏木盆地積水和積鹽中心,沙漠分布和風沙活動中心,古代人類文明活動中心。這就是羅布泊。
對於羅布泊科考的重要性,劉東生院士曾用一句話概括:羅布泊,是一個地質學的實驗室,第四紀地質的許多科學問題,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滿意的答案。
19世紀中葉以來,羅布泊及其鄰近地區成為了科學界探險和考察的熱點區域。馬可·波羅、斯文·赫定、彭加木……中外探險家在這片“死亡之海”中視角不同的觀察,導致了一個世紀的學術爭論,並留下眾多科學上的謎團。
如今,謎底正在揭開。6月中旬,26次進出羅布泊的我國著名沙漠學家夏訓誠領銜的“新疆羅布泊地區環境演變與區域發展”項目在北京通過評審。孫鴻烈、劉東生、孫樞、葉大年等院士組成的專家組認為,這些羅布泊地區綜合研究的新進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總體上達到了羅布泊研究的領先水平。
羅布泊就像鍾擺遊移不定?
上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經過實地考察,認為羅布泊是個“遊移湖”,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的遊移周期為1500年。他解釋原因說,由於進入湖中的河水挾帶有大量泥沙,沉積在湖盆裏,而使湖底抬高,導致湖水往較低的地方移動。一段時期後,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風的吹蝕而降低,這時湖水又回到原來的湖盆中。就這樣,羅布泊像老式的大鍾鍾擺一樣,南北遊移不定。此後“遊移說”占據了絕對優勢。
夏訓誠等科學家實地考察後,發現羅布泊並沒有因為大麵積的地麵風蝕而發生明顯的湖體遊移,它的水體變化受控於入湖水係變遷,羅布泊並不是“遊移湖”。
夏訓誠介紹,從高程上看,羅布泊和它南麵的喀拉和順都是平原中局部陷落的小窪地,羅布泊要更低一些。“羅布泊最低處為778米,與其相鄰的喀拉和順湖最低處為788米,兩者相差10米,水往低處流,不大可能發生羅布泊倒流喀拉和順的現象”。夏訓誠帶領的科考隊在考察中還看到,幹涸的湖底都是堅硬的鹽殼,用鐵錘都很難敲碎,“風的吹蝕作用並不容易讓湖底重新降低”。
按照斯文·赫定的推測,1500年左右會形成10米以上的沉積物。但在湖底鑽探取樣測定年代的結果發現,湖底沉積物1.5米深處,是3600年前的沉積。而且沉積物中含有香蒲屬和莎草科植物花粉,不同層次中都有這些水生植物花粉的分布。夏訓誠認為,這說明近萬年來,羅布泊經常有水停積物。
而水流一般先進入喀拉和順,最後到達歸宿地羅布泊。喀拉和順湖也是個淡水湖,而非終點湖。因此“羅布泊是一個南北‘遊移湖’的提法是不符合實際的,曆史時期內羅布泊水體沒有發生過倒流入喀拉和順湖的現象。”夏訓誠說。
實地看,羅布泊及周圍地區是寬淺窪地,高差很小。2003年秋季,夏訓誠帶領科考隊在湖底實際測量了一條50公裏的水平線,最大高差僅3.02米。
“又由於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下遊水係經常變動改道,這會使終點湖羅布泊位置、大小、形狀發生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