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音樂(1 / 2)

“音樂令人更加文雅,更加溫和,更加謙遜,更加睿智。”——馬丁·路德[1]

這位熱愛音樂的馬丁·路德還曾經說過,“音樂是上帝最美妙的禮物。”這句話本身就足夠回答我們在這次談話中提出的問題了,但我還想多說幾句,好解釋得更清楚些。我們聚在一起,在這裏探討音樂。我們知道音樂是令人愉悅的,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音樂甚至不止是愉悅,當然,真正學好音樂是件有困難的事,我們必須得非常努力才行。學習音樂的道路往往顯得那麼崎嶇不平,充滿了艱難險阻,讓我們難以跨越。我們會倍受打擊,沮喪的淚水流出了眼眶,我們可能心灰意冷地坐在那,覺得最好再也別去嚐試學音樂了。但即使在眼淚流得最凶的時候,我們也能感受到,我們內心的某些東西促使我們聆聽。我們能夠真切地聽到我們的思想在竭力告訴我們某些事情——我們能夠肯定,喚起那些思緒的,是我們的心靈。

那麼音樂到底讓我們的思想說了什麼呢?

“我對你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愉悅和撫慰嗎?我難道不曾令你一遍又一遍地歌唱和舞蹈?我難道沒能讓你唱出心中最美好的快樂?我難道不是一直圍繞在你身旁,無論在家中,在學校,還是在教堂?即使在那些街道上我也從未離開過你。永遠,我永遠能令你心生歡愉。但這隻是你聆聽到的音樂。現在你說你希望能親身了解我,想讓我住進你的心中,這樣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但僅僅因為我要求你為此付出努力,你就眼含熱淚地坐在那兒,心中半點也沒有我了。聽啊!難道我不在這嗎?是的,現在就隻有一點點。然後就會越來越多了,難道因為我讓你做了一點努力,你就會這樣把我放棄了嗎?”

是的,我們都曾有過這種經曆,我們也會因為自己的沮喪感到羞恥,但即使這樣也沒能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音樂。一些人學習音樂是因為他們迫不得已,另一些人則是因為他們熱愛音樂。人們若是能發自內心選擇學習音樂的旋律和內涵,那肯定是再好不過了。

你是否曾注意到,當附近有音樂響起的時候,人們似乎願意停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去聆聽?即使在一個城市最繁忙的大街上,風琴演奏者也會令我們忍不住駐足聆聽他的曲調。盡管大街上熙熙攘攘,嘈雜喧鬧之聲不絕於耳,但風琴那悠揚的旋律卻能傳向各處,聲音清晰而飽滿,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側耳傾聽。可能我們的手會隨著音樂打起了節拍,也可能是我們的腳步跟著節奏改變了步調,或者是我們的嘴跟著旋律唱起了歌。音樂能使我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應——這也顯示了它的力量。在許多歐洲的小鎮,我曾屢屢見到一群小孩子圍著那裏的風琴演奏者[2],隨著他演奏的音樂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著每一支曲調。這讓我意識到,每一種音樂都有其擁躉,而且隻要能吃幾分苦,存幾分耐心,每個人都會愛上音樂,若人們不會為了其他事把它拋在一邊,這種熱愛隻會有增無減。

提到音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音樂能帶來快樂,而能帶來快樂的事就是有益於我們的事,因為快樂不僅點亮了人們的心靈,也是讓光明出現在臉上的最好方式之一。當我們學習音樂的時候,我們學習的是一門嚴謹的課程,而那意味著:除非我們願意去學習所有音樂課程,了解它完美的規則,不然任何其他努力都不會令我們成為一個音樂家的。

在這一點上,音樂就像一個極其嚴厲的女老師。她不允許任何懶散、邋遢或無秩序的行為。節拍必須踩得絕對精準,不能想當然地隨著性子彈奏,要不徐不疾,平穩而有序。雙手要共同協作,絕不能一隻手比另一隻更拖遝或匆忙,每隻手要在恰當的時刻為另一隻手讓出位置[3]。腳踩踏板時不能弄亂和聲,要在時機恰好的時候踩踏板,讓琴弦如作曲家想要的那樣同時鳴唱。思緒一刻不能離開演奏,要保持全神貫注,為將要演奏的音樂做準備,並指揮兩手恰如其分地完成各自的任務。你瞧,這也向我們顯示出音樂的第二個性質,音樂的嚴謹性。音樂不允許我們無序的彈奏,還有一點,音樂讓我們養成一種做事有序的習慣,這對我們完成所有其他工作都是一種收獲。讓我們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