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是“持家必發”(怎樣才能發家)。隻見紙條上寫著兩個字“勤儉”。

第二條是“飲酒不醉”(怎樣才能不醉酒)。隻見紙條上寫著兩個字“早散”(早離開酒席)。

第三條他想知道“生虱斷根”的辦法,那紙條上是“勤捉”二字。

這人大呼上當,非常後悔,就想找擺攤的辯論講理去,可又一想,人們紙條上說的也有道理:勤儉能致富,早散不醉酒,勤捉不生虱子,沒錯呀!這麼一想,隻好作罷了。

兩個木頭疙瘩

清末,興起新學,不但教授語文,也講算數和其他課程。

有個老師問學生:“一加一是多少”

學生答:“三。”

老師生氣地說:“你真是個木頭疙瘩!比如說吧:你和我,是幾個人?”

學生說:“這我知道。”

“你說。”

“兩個木頭疙瘩。”

雞有六德

從前,有個客人去拜訪朋友。兩人一直談話,到了該吃飯的時候了,主人也沒有留客就餐的意思。

客人想:要是留我,我未必在這兒吃飯;既然不打算留我,我卻偏要吃你一頓,而且要吃好的。他看見院子裏主人家的雞,就指著雞說:“雞這種家禽有六德,你聽說過嗎?”

主人說:“我隻聽說過雞有四德,一為文,其貌堂堂;二為武,敢鬥強敵;三為仁,保護同類;四為信,按時報曉。從沒聽說過六德呀,那兩德是什麼?”客人說:“你若舍得,我就吃得。加上這兩德(得)不就是六德了嗎?”

白日打燈籠

1945年,重慶發生一樁糧食囤積案,與“四大家庭”之一的孔祥熙有關,引起強烈的社會輿論。

當時擔任監察院長的於右任老先生得知後,對孔祥熙進行彈劾。一天,大白天於老先生提一盞蠟燭燈籠,一路燭光,非常氣憤地去見蔣介石。

見了蔣介石後,於老先生一口氣將蠟燭吹熄。蔣介石看著燈籠裏還在冒出的一縷青煙,問他為什麼白天打燈籠,於右任老先生憤然回答:“天下全都這樣黑暗,白天也要打燈籠才行。”

名演員謙和解尷尬

有次,一位著名演員和丈夫舉辦一次敬老宴會,請文化藝術界許多著名前輩參加。90多歲的老畫家和他的看護陪同前來,老人坐下後,就拉著演員的手目不轉睛地看她。過了一會兒,老人的看護帶點責備的口氣對老人說:“你總看別人做什麼?”老人不高興了,說:“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說完,臉都氣紅了,弄得大家很尷尬,此時這位演員笑著對老人說:“您看吧,我是演員,不怕人看。”

演員就喜歡人家看,順水推舟,合情合理,既不逆忤看護的意思,又順乎老人的情緒。

少年米開朗琪羅的妙語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幼時不顧父親的反對,執意要學藝術。14歲那年,他自己已雕刻了一個老人的頭像。

剛要完工時,恰被當時著名的藝術家貝托多看到。貝托多看到一個孩子能雕刻出如此逼真精致的頭像感到驚訝,他端詳了好一會,轉身對米開朗琪羅說:“孩子,你難道不知道老人總是缺幾顆牙的嗎?”

米開朗琪羅很高興有人給他指點,他拿起鑿刀,朝雕像嘴裏用力一敲,兩顆門牙應聲而落。他笑嘻嘻地對貝托多說:“這樣好些嗎?”

當貝托多橫看豎看,終於滿意地點了頭時,米開朗琪羅又頑皮地說:“幸虧是敲掉兩顆牙齒,要是您認為它的腦袋需要修理的話,那就麻煩了。”

恰當的恭維

路易十四很器重才子,也虛心從學,但他畢竟不是專職作家。有一次,路易十四把他寫的詩拿給布瓦洛看,想聽取布瓦洛的意見。

這位偉大的詩人、評論家不失為一個訓練有素、精於辭令的“史官”,他對路易說:“陛下,沒有什麼事是您辦不到的——陛下打算寫一些拙劣的詩,寫出來的果然句句都是如此。”

無罪的罪犯

蘇格拉底是一位古希臘哲學家。他被奴隸主政權以傳播異說、敗壞青年、反對民主等罪名處死。

一位婦女見蘇格拉底被拉去處死,便哭喊道:“我的天哪,他們要殺害你了,可是你什麼罪也沒犯哪!”

蘇格拉底回答說:“我的好大姐,難道你希望我犯罪,做一個罪犯死去才值得嗎?”

大圓圈和小圓圈

一次,古希臘哲學家捷諾的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們多許多倍,您回答的問題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對自己的解答總是有疑問呢?”

捷諾用手在桌上畫了大小兩個圓圈,並說:“大圓圈的麵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麵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的多。但是這兩個圓圈的外麵,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的長,因而我接觸到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的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